来源:中国青年报
应届生“就业难”为何还有人选择“慢就业”
随着毕业季临近,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问题再度引发舆论关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3月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16岁至24岁年轻人调查失业率依然维持在13.6%的高位。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失业率较高,当然是“就业难”的直观体现。然而,公众眼中的“就业难”,在应届毕业生看来,却可能有另一重面目。
部分大学生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与日益流行的“慢就业”“缓就业”潮流,是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特征的一体两面。年轻人的 份工作决定了其事业的起点, 份工作顺不顺心,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至深。究竟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不将就、不苟且,对求职结果坚持“完美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观念。
相比过去,当下不少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富足的家庭条件,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趋向于“不妥协”。家庭的后盾让他们拥有更长的求职期,有的毕业生在离开校园以后仍然能够得到家庭的经济支持。“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不是迫在眉睫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人生方向的选择。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帮助更多学生找到工作,“扶上马送一程”,是教育者责任的体现。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是高校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高校有动力也有压力做好就业工作——但是,这里所说的“好”,在许多高校眼中,其实就是就业率统计数值的提升。
对高校和负有促进就业职责的部门来说,就业是一项宏观的社会工程;但对个体求职者而言,就业对应的是非常具体的个人生活,这既包括“有没有找到工作”的焦虑,也包括“工作岗位是否舒心”的考量。因此,观察大学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