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产业升级和城镇化所产生的剩余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能造成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而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科技手段的进一步应用和普及,将会使更多的人失去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全面颠覆传统工业低效率时代。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新一代高效率智能化工作状态。很多东西可能不需要人力去完成,而是被机器人所取代。现在已有很多大型工厂以及化学危险品仓库,都是由机器人搬运,既排除了安全隐患,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在进行之中,如按照城镇化率75%计算,今后还有近5亿农民要进城。而这5亿农村人口中也包括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上三项结果相加估计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那么,如何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人力资源部门和各地政府需要面对,认真对待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的中国国情看,外部的中美贸易冲突和内部的债务违约风险已充分表明,由政府主导、固定投资拉动型的增长已经走到头了,制造业和建筑业正在释放剩余劳动力。

而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即经济增长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型转为以内需为主拉动型,则可以从消费升级和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社会需要出发,加快消费服务业发展动能的开发,就此可以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从美国战后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看,耐用消费品相对稳定,食品与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占比-年间已下降近30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占比则上升了同样幅度。由于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和信息传播的大幅度上升,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消费升级可以用20年的时间走完美国30年的历程。20年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可以达到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的服务消费占比可以从48%上升到63%,食品服装等非耐用品消费则将从38%下降到23%。在服务消费中住房消费占比会下降,而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会大幅增加。

我们可以从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结构把握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并以此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对于服务消费的成长空间可以按照以下来排序:保健、医疗、养老护理、教育培训、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当前医疗保健、旅游、养老和教育培训等领域潜在需求很大,需要通过产业发展以释放供给的方式激活需求。

我国第二产业从年起就已经出现就业人数的绝对下降,国家所主导的基建项目投资并未能阻止其就业减少的趋势。随着经济转型的到来,去产能、去杠杆、产业升级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工业部门对过剩劳动力还将加速释放。

而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工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都将转向消费服务业。而消费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恰好具有吸收大量就业人员的能力。

虽然消费服务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但是,从目前我国就业人员的素质看,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些行业所需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养。例如,养老护理人员需要懂得一些老年心理学并具有老年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同时还需具备相应的的人文关怀精神。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落实今年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任务目标,就需要政府在劳动者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程方面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各地政府也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教育,以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达到用工单位的上岗要求。

当前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减轻低收入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并促进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从从长远发展看,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经济增长潜能。由于人力资本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人口为载体,因此用于此笔用于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应由中央财政承担。

国家可以就此发放几期国债,以不可交易的实名电子教育券的方式提供给需要技能培训和转岗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接受培训者可结合自身能力、个人偏好和市场需求自由选择培训项目。

由此形成政府付费给教育培训机构,由其负责对这些劳动力人口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由劳动部门安排,将这些人力资源输送到有需求的用工单位,这样一个剩余劳动力培训再就业流程。政府采购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教育培训产业的有序竞争和发展。

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一定要从目前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出发考虑问题。未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对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城市城市本身的集聚效益就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围绕一个或数个特大城市所形成的一个个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90年代以来规模急剧扩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范围的跨地区流动现象,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主要依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吸纳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过去大力发展小城镇,导致小城镇遍地开花,小城镇由于规模过小,形不成相应的城市功能,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土地和环境资源。

综上所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促进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和消费升级,是解决当前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今年由疫情所催生的许多新业态在就业中的作用,相信在国家“六稳”、“六保”和其他各项就业扶持、优惠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一定能得到顺利解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