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

这个现象确实客观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根据预测来看,这个人数突破了历年新高,达到了万人,按照这个数据来看的话,我们想象中的用工荒和招聘难是不应该存在的。

但实际上,这个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一些特定行业还非常普遍。

以去年为例,仅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在年就业市场上就提供了47.4%将近一半的招聘需求,但实际的求职申请量却不到四分之一。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当下的就业市场和每年动辄上千万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是严重不符的,这也是一些经济学家口中的“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

用工荒和招工难都是一些什么行业?当然是一些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工厂,装修等等,又或者是一些传统的行业,例如批发零售业。

这些行业即便是在今天就业越来越难的现状下,也依然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按照我们一般性地理解,我们会说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没有什么前途,是属于夕阳行业,薪资不高,福利待遇也没多少,所以不适合我们干。

这的确是目前我们制造业的困境。

但这不是全世界制造业的困境。

以德国为例,年德国上班族年收入中位数是4.3万欧元,技术工人的年薪是4.2万欧元,这个薪资介于大公司5.9万欧元和小公司3.7万欧元的平均年薪之间。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在德国,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甚至会比在小公司的员工还要高。当制造业的收入足够高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实际选择。

今天的制造业之所以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甚至是宁愿在家待着也不去工厂上班,究其原因就在于,工厂薪资不仅低廉,劳动时间还比一般性工作要更长,假期更短。

这对那些寒窗苦读二十年的大学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局面。

因此我们可以说,之所以没有大学生愿意选择制造业,主要原因还是收入和发展前景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自然制造业也就不具备吸引力。

尽管现在很多人提到制造业,都会想起在上海的特斯拉工厂,但特斯拉工厂毕竟只有一个,我们更多的工厂依然还是比较传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小作坊”。

可以这样说,我们最终是成也低端制造业,现在是败也低端制造业。过去低端制造业让我们向全球输出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是我们的性价比。

但现在,低端制造业反而束缚了我们的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消费、投资和出口一直被我们视作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现在我们消费一般,因为收入水平不行,而在出口上又要面对来自东南亚地区的竞争,这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换句话说,产业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大量的低端制造业又变相造成了路径依赖,于是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大量的工厂面临倒闭,这有可能让我们失去在出口上的劣势。

这是比较大的问题。

找工作不难,但找一份好工作,可谓是难于上青天。用工荒一词,最早指的都是农民工和工厂主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显然不会去做农民工和进厂的工作。

我有一个朋友是开自习室的,这段时间放暑假,有不少大学生通宵在朋友的自习室里学习。有一天朋友告诉我,那晚凌晨两点,他在自习室里打扫卫生,一位大学生在阳台上打电话,朋友无意中听到这位大学生向父母诉苦:

“我现在考研为的就是希望以后能够找个好工作,现在工作是很好找,但大部分的工作一个月也就五六千块钱,这样的薪资标准,还不如当老师的薪资高,除去一个月的房租费用,一年下来能有几个钱啊?不说了,我现在还在自习室里学习呢。”

朋友听了告诉我,现在的内卷化,连大学生都有如此高的觉悟了,深知学历已然成为了就业中的竞争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所谓的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于上青天,这话并非虚无。

读大学辛辛苦苦四年时间,花费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学生的目标显然不是进入社会后拿着三四千、五六千的薪资。

如果说薪资上涨幅度高,那么大学生还是有机会的。但眼下的事实是,很多行业里的薪资涨幅并不高,会计、律师、老师这些行业中的人,大部分岗位的薪资上涨都非常缓慢。

很多人觉得制造业的薪资收入挺高的,其实不然。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普工的底薪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增长不超过两百元,十年时间底薪只涨了两百元,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今天的通货膨胀率去换算这个收入增长率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悲痛的事实是:他们的收入看似是涨了两百,但以物价的实际购买力来换算,是一年不如一年的。

而读完大学或者研究生,大学生的年龄普遍都已经超过了24岁,再加上结婚生子的压力,买房买车的压力,这些社会压力和求职意向夹杂在一起,就构成了大学生谋求好工作更强的动力。

但是,好工作真的随处可见吗?

显然不是。

除开火热的互联网行业,大部分传统行业的薪资增长依然十分有限。而好工作的数量是不变的,每年大学毕业生高达八百多万,在这庞大的毕业人群下,再算上每年留学回国的海归群体,好工作自然不可多得。

好的工作流向了哪里呢?

首先就是海归群体了。海归群体有着留学的背景,还有着英语的加成和国外教育思想的加成,大部分优秀的大企业中的好工作,几乎都是被海归群体所占据了。

再其次就是国内的名校毕业生了。在今天,名校毕业生的优势一直非常突出,或者说,很早之前名校毕业生的优势就已经非常突出了。

歌手李健曾经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在一次访谈中,李健透露毕业第二年自己的月薪就已经高达四千元了,而那个时候还是90年代。

毕业第二年月薪四千元,这个标准即使是放到今天,很多大学生依然难以企及。我大学毕业第二年的月薪也仅仅只有三千多元而已。

至于那些众多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其薪资自然也就更低,且他们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难度和概率也就更小。

好工作是稀少的,而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竞争者自身的实力。在过去这一标准是名校毕业、是海归,在今天这一标准正在不断提高,你的实习履历,在校表现、学历等等,都成了比拼的一种。

而很多大学生又“眼高手低”,或者说不是他们眼高手低,而是现实太低了,寒窗苦读几十年,换来的仅仅只是毕业后的三四千元薪资,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家几年,也不愿出去找工作,因为大量的普通工作显然无法入他们的法眼,而几十年来的读书经历,也让他们自视甚高。

除此之外,现实的经济压力,也令他们渴望能够将自己的学历最快速的变现出来。

在就业形势面对严峻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考研,但依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踏足社会参加工作,这其中父母的经济条件也是一个影响他们决策的重要标准之一。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上主要分为两个“派系”。

一方主民企,讲究的是高学历和名校背景。这就需要大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证书含金量。

还有一方主国企,考公务员为主。他们所求的特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稳,薪资不求多高,但福利待遇和工作的稳定性,也是不错的追求。

在这两个派系中,还有一部分是中间人。他们不是高学历也不是名校背景,考公家里的经济实力也无法支撑。他们就只能在漫漫的求职市场中摸索机会,也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庞大的一批。

综上所述,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为什么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呢?

第一是因为大家都想找一个好工作,在短期内自然要想去努力尝试一番。

第二是因为“垃圾公司”太多,大量的公司充斥着虚假招聘、业务线不明,这也磨灭了大学生的耐心,遇到这类公司一般都是掉头就走。

什么样的企业才会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的现象?

答案只有一个:福利待遇不高,薪资低,且没有未来的企业。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对一切似是而非的事物和理论怀抱好奇,年读书超百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