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渐浓的夏意,又是一年毕业季,届研究生毕业生们离开熟悉的校园,踏上人生的新征程。本期邀请中乒院届毕业研究生代表余锦程同学分享他的毕业感想和就业经验。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故事,回顾“乒”博岁月。
个人简介
余锦程,中国乒乓球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届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期间,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作为主要参与人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毕业后将就职于武汉学院。
毕业感想
今年的毕业季对于我们届毕业生注定是终生难忘的。疫情的反复不定让我们无法全员回到魂牵梦萦的校园,但我们依旧能在云上相聚,对校园生活进行别开生面的纪念和道别。在此向所有关心、帮助和包容我们的师长、亲友和同窗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为前行的我们指明道路,与成功时的我们分享喜悦,更给失败时的我们温暖的肩膀、和再次出发的勇气。
美好的校园时光总如白驹过隙。回顾在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求学的硕士三年,忘不了训练馆里的乒乓球场,那里有我们挥洒的努力汗水;忘不了图书馆每天的灯火通明,那里留有我们奋斗过的痕迹;更忘不了温馨的寝室,回荡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我们的青春、岁月的痕迹,都深深印在了这里,而中乒院也回馈了我们扎实的专项技能和珍贵的科研经历,以及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年前的我对科研感到迷茫,对体育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了解甚少。得益于中国乒乓球学院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导师李荣芝教授对我的培养,让我有幸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决策质询研究项目,同时和与导师科研团队在 刊物《体育科学》发表两篇论文,以及一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这些宝贵的科研经历让我从一名科研小白,到如今顺利入职武汉学院从事体育教师,得益于母校对科学创新的支持。我也有幸加入中乒院创新创业的团队,荣获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在母校对国球的大力传播下,我有幸参加了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年上海summerschool乒乓球项目,帮助海外学员对乒乓球的理解,并使他们通过乒乓球文化走进上海体育学院、走近上海、走近中国,成为中外文化的传播使者。这些经历都是我研究生期间最美好的回忆。这三年是中乒院和导师让我对自己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日渐明晰,也让我能够更加平静且有底气地面对今后必将经历的种种考验。
离别之际,心中充满了对母校和恩师的不舍与感激。毕业既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以中国乒乓球学院为荣,要把国球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起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为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去添砖加瓦。 ,祝全体届毕业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也愿母校中国乒乓球学院越来越好!
就业经验
1
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需要尽早确定,自己向往的工作需要积极争取。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足够的了解。以我自己的专业为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毕业后适宜从事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我从读研之前就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研究生三年我一直为成为一名高校体育老师而努力提升自己。
2
认识自我,发挥优势
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你的潜力以及你为单位即将创造的价值,自身的优势需要展现出来,而且还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契合。结合我自身来看,我的优势是硕士毕业,有田径二级运动员证书和乒乓球二级运动员证书,然后有一些科研经历。但我的劣势也比较明显,比赛经历、实习经历不够丰富。我在面试武汉大学的时候,重点突出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但并没得到学校的认可, 才了解到武大是想招聘一个专项技能突出的教练员。所以一定要让自身的优势和学校的需求相契合。我在面试武汉学院的时候,结合学校的发展,让用人单位看到了我的科研热情,武汉学院最终向我抛出“橄榄枝”。
3
广泛撒网,重点捕鱼
在我们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建议大家“广泛撒网,重点捕鱼”。给大家分享几个招聘信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