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

前言

就业是 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是新时代 活力、最富朝气、最有潜力的高素质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提升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成熟度。

面对新形势下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需求,应通过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丰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构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系统等举措,不断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全面性、感受度和科学性。

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疫情的冲击,全国上下、各地各高校齐心协力,共同打了一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攻坚战,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稳定。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离不开一个高效运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为标志,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聚焦不同的主题,分别为毕业分配、就业指导、生涯教育。

统包统分的单轨制阶段:毕业分配年恢复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之后,国务院明确规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确立了“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

各地各高校均设有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负责毕业生毕业分配及手续办理。在此阶段,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这一就业政策制度是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但在此制度下的个人没有择业的机会,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因此随着时代发展必然需要出现新的就业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

双向选择的双轨制阶段:就业指导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大学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提出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年,教育部决定将毕业生就业“派遣证”改为“报到证”,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确立。这一时期,各高校开始将“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转设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强调就业选择工作,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提升。

自主择业的多元制阶段:生涯教育进入21世纪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我国就业政策的目标取向也从增加劳动量、降低失业率向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转变。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自主择业的“并轨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逐步转型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或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等。其主要职能逐步从服务转向育人,从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转向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开始前置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简单在毕业阶段提供岗位信息,进行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方面的培训、指导,而是着力于就业择业能力提升、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教育,并以此寻求更高质量的就业。

年,教育部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高校就业部门职能从生涯发展意识唤醒开始切入职业发展教育的新时期。当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人才培养的评价进入新阶段,围绕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将会影响职业生涯教育指向和内涵的新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当前,关于如何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几类代表性观点。一是多维建构探索评价。

从毕业生个体评价就业质量逐步发展为毕业生、高校、企业三方参与评价,如基于“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满意度进行就业质量评价,其中毕业生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人际关系、福利制度、工作趣味性、工作挑战性等,企业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不仅包括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诚信意识,还包括员工离职率;

同时围绕就业的三方主体,即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如毕业生就职满意度评价、毕业生求职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以此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是数据关联论证评价。有研究者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年提出的体面劳动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列举了由就业能力、就业效率等6个一级指标,职业培训、就业公平、求职时间成本、劳动力供需比等17个二级指标,以及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从劳动者福利视角下的“投入劳动—获得回报”就业质量模型,指标选取为:未就业率、平均收入、五险一金参加率、平均周工作时间、正规就业率等。总体而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虽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