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中学引入数十名来自于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超豪华”引援又一次在网上引起热议。之所以是“又一次”,在于这已经不是这个中学第一次因为教师引进而引发讨论,也不是只有这一所中学因为教师引进引发讨论,而且在未来一定也会一次又一次招致社会各界的议论。什么才是最好的就业一所中学的教师引进,能引起全社会如此大的议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社会的思维固化。在很多人看来,清北乃至世界名校的毕业生,与一个中学的老师身份实在关联不起来,尤其是还是博士甚至是博士后,不从事科研工作,仿佛就是对研究生经历的一种浪费,甚至是亵渎。这种思维固化也延伸到了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前几年很火的教授去街道任职等等,都是对高学历人才的一种就业导向的固化。第二,社会的焦虑情绪。这里面包含着升学焦虑、学历焦虑、科技焦虑、职业焦虑等复杂的情绪。“博士研究生都去教中学生了,怪不得本科生现在这么难找工作了。”“五年六年的研究生培养,当老师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国家科技被卡脖子,还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弃科研而去,我们的科技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有所突破?”等等评论,无不传达出了大家对于国家科技、自身发展以及孩子发展的担忧。科技焦虑的情绪弥漫也可以看到,对于这一事件,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社会来说,名校毕业生到中学任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第二,对于毕业生而言,去中学任教,是不是追求利益和稳定,是教育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第三,对于学科而言,是不是基础学科的就业限制导致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毕业生无奈选择了这样的职业?第四,对于中学而言,清北乃至世界名校的毕业生是不是就能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其实,我们大可多一些理解,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这绝对不是一种资源浪费首先,我们要思考,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绝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的技巧,还有对待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的视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破解难题的精神等等,这些对于中学教育来说,又何尝不是特别需要的呢?其次,虽然这所学校引进的是数十名名校毕业生,但是每年毕业的呢?这背后,是我们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全民学历水平的提高。所以,仅仅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中学教育的职业,也绝对上升不到社会资源浪费的程度。第三,名校博士毕业生,为什么就不能选择教育这个职业呢?古有孔子,不比现在一个博士生更为稀缺,不也在从事教育么?近代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大家,不也在教书育人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吗?也有人说了,教育也不一定要选择中学,去大学任教,不是更能发挥价值吗?有其道理,但是正因为现在国家、社会、大学都把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等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大家任教,很大机会会落入到“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境地,这对于真正想从事教育的毕业生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孔子底下弟子三千教育价值观的帽子太重了有几个清北博士毕业生去中学任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导向出现了问题,这是言过其实了。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什么?立德树人、科技强国,那么经过若干年品德树立、深受现代先进教育熏陶、对前沿科技有一定了解的名校毕业生,把这些理念更早传递给我们年轻的中学生们,不是为我们国家未来更加强大奠定扎实的基础吗?其次,这些毕业生选择去这所中学,真的是奔着高薪、高福利、稳定去的吗?至少我是持不同意见的。这所学校所在地区的房价是众所周知的高,即使是传言的四五十万的薪水,真的是他们能选择的最高薪职业了吗?真的只能选择这个地区吗,北京、上海、广州没有选择?我觉得不是。高福利和稳定,难道也就只有教师这一个职业了吗?更不是。所以我愿意相信他们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价值观的匹配一定是优于待遇这些条件的。反过来说,选择高薪、高福利,难道价值观就是有问题吗?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和自身之间的双向选择,只有最匹配才能成就最高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一定从事科研才是最好的结果。第三,对这些就业选择的理解,才更加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让一个人能够自由选择职业和事业,才是我们自由平等社会的更高境界。所以,任何毕业生,当然也包括来自于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不受约束、不被偏见引导着选择职业,才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开放、自由、平等是好的价值观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应该被重视基础学科的博士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可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基础学科招生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解决好基础学科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国家现在也在想方设法改善。比如强基计划面向的主要就是基础学科学生,让这些有志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更早接受训练,更早走入相关学科世界,更早确立自己未来奋斗目标。比如,公务员等招录更多考虑基础学科毕业生等等。但回头看,基础学科研究生毕业,除了从事科研之外,从事基础学科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一方面,能够在科研中真正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毕竟还是少数,对于明确自己未来志不在科研的毕业生,不呆在科研队伍中,才是真正不浪费国家资源。另一方面,让中学生更早接触科学前沿,更早接触基础学科高等教育感染,也是好事,这就是只是看到这些毕业生,还是看到这些毕业生教育下的未来的可能诞生的科学家的问题了。我们应该有长远的视野和信心。让基础学科吸引更多的学生这些毕业生有教好中学生的能力这个事件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清北的毕业生就能教好中学生了吗?师范生都能比他们更懂中学教育?中学教育确实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能力,一个是知识水平,另一个是教学水平,其中也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等方面。首先,对于一个清北博士毕业生,你们觉得教学水平,凭借他们的能力,就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提升到师范生的水平吗?这些能力,一方面是需要实践的平台,学校的讲台就是,另一方面是需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这对于一个博士毕业生,相信不在话下吧。同时,他们也是通过层层选拔挑出来的,在应聘的人里面,他们不应该是教学水平最高的人群了吗?另外,学校并不追求一经录用就让他们成为顶尖名师,像这所学校就提供了诸如“青蓝工程”等,通过传帮带,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力,这就可以很好解决他们教学能力可能存在的欠缺。其次,他们对于中学生的教学,还可以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科前沿、学术引领、重难问题等,这就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了。比如这所中学引进的北大和清华的老师,无不在课堂中带去了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让学生打开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兴趣。第三,有人也质疑这所学校在引入这些名校毕业生之后的教学水平。“每年考入清北的也就30人左右,还没有河北某中学的一半呢。”这也许是实情,但是教学成绩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考入清北的学生吗?考入国外名校的呢?科学的滋养呢?兴趣的培养呢?这些难道都能用一个数字就能盖棺定论的?前沿也许是打开孩子走近科学的钥匙因此,我们可以对名校毕业生去中学任教进行讨论,这是社会多元化思考的好现象,但是大可不必被一些固有思维所束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设身处地,或许才能为社会提供更有益的见解,为社会带去更大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