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长这样说,你不得不知道

教育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示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就业率比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他还说,教育教学和学科设置、结构要不断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保证匹配度,又要适度超前。对于大学生就业,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创造条件,使得大学生有工作,特别是兜好底线,对家庭困难和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毕业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培养积极的就业观念,通过实践、通过就业来理解社会、奉献青春、创造价值。这番话听起来很美好,但是真的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吗?我认为,教育部长的话只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态,而没有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和矛盾。如果我们用利益分析法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首先,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模式有密切关系。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这些转变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我国经济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数量与我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数量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不匹配,即供大于求;二是质量上的不匹配,即供不应求。

数量上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过大、扩张过快。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年的9.8%上升到年的54.4%,高等教育在校生从年的万增加到年的万。这意味着,在过去20年里,我国每年平均新增了万高等教育在校生。而在同一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率从10%以上下降到6%以下,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减少。这就导致了每年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能够吸纳他们的岗位却越来越少。这种供需失衡必然导致竞争加剧、薪酬下降、待遇恶化。

质量上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水平不均。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从年的所增加到年的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从所增加到所,高职高专院校从所增加到所。这意味着,在过去20年里,我国每年平均新增了80所高等教育机构。而在同一时期内,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从3.41%上升到4.22%,教师队伍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程度却远远跟不上学校数量的增长。这就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有的学校却只能培养出无用或者低效的人才。这种供需错位必然导致人才浪费、就业难度、职业困惑。

其次,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有密切关系。我国社会已经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包容,从单一多元转向多样融合。这些转变意味着我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就业观念和选择。简单地说,就是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和能力与我国大学生拥有的人才素质和能力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上的不一致,即求高于供;二是现实上的不一致,即求低于供。

理想上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我国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标准过严。根据调查数据,我国大学生对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是薪酬水平、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而对行业性质、岗位性质、地域分布等则相对较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