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形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目前技术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在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技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阶段的技校培养的既有“英才”,也有普通劳动者,毕业生既有当“白领”的,也有当“蓝领”,甚至“灰领”的。我们学院就是培养一线的班组长等“蓝领”、“灰领”人才。随着职业教育规模、观念与功能等的改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必然发生变化。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一)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即为就业者或就业人口。依照国际劳工统计的通用标准和中国劳动制度及统计办法,凡在生产资料的全面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中劳动和工作的职工、农业劳动者,在城乡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以及在其他经济形式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都是就业人口,或称就业者。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经营;无论其工作地点在农村、城镇还是城市;无论其工作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无论其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工作,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上工作,都属于就业。狭义的就业观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许多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随着职业教育普及,接受技能型职业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材正在不断增加,所以就业竞争就会更加激烈。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许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造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我们要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工作种类上,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份工作;在工作收入上,可以从事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一般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广义的就业观将会使我们的就业范围大为拓展。   

  (二)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过去的就业观认为,有了技能就能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稳定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风险,企业破产、单位裁员、经济不景气以及新生劳动者对现有劳动者的竞争淘汰等,均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均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已有的工作岗位;技校毕业生虽具备专业技能的优势,但由于当前人才分配不均匀,又由于部分学生没学历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情况不太乐观。即使已经就业,也不能保证不被淘汰,或终身不变换岗位。因此,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而职业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流动较为频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流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其结果是使就业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技能、知识水准,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为就业者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就业者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所取代。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

  (三)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四)改变六种就业心理观念

1.是攀比心理。应届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2.是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3.是不平衡心理。部分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

4.是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5.是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学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自己无论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为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6.是依赖心理。有部分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的熏陶与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技校毕业生通过两三年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在毕业时能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就业和职业概念,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规划,树立起阶段性就业观念,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毕业生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