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无奈。他无奈,我们也无奈。”待业的应届毕业生荔枝,前不久和辅导员一起“山寨”了一份三方协议。
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意味着找到了工作,学校再根据三方协议的签订情况来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这一就业率与学科专业的“死亡”息息相关。按照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为了追求就业率,一些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订率“层层传导”:有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有商家帮学生实现“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
一条“山寨”三方协议的“假就业”链条,随着就业季“浮出水面”。
01博弈:签订
三方协议前的“较量”
“
所有人,请已经完成协议书网签的同学尽快完成打印盖章后交给学院,未完成网签的同学请尽快发动关系联系签约单位。”河南新乡学院届毕业生小紫,在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