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孵化城市化,大量乡村开始有了城镇风,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农田难免要遭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农村的农民以田地为谋生工具,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地还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要么就是建国后分来的,田没了,地失了,暴露农民再就业问题。
农民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不同,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感很重,乡土情结浓厚,大部分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宁愿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过日子,尽管田地所带来的收入并不优渥。
据农业领域专家披露的数据显示,自年起,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高,多数分布在沿海、一二三线城市的市郊,也就是说,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失地情况较为严重。
农民失去土地,短期内可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但这份补偿并不是长期的收入来源,总有一天是会坐吃山空的,能够让农民维持生计的,只有找一份新的工作,或者开垦新的土地这两条路选。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今天,土地资源稀缺,开垦土地无疑不靠谱,摆在农民面前的,就是走出去,找一份工作。
那么,在找工作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农民朋友不具备非农产业的技能与工作经验,市场不会选择他们,这导致了农民再就业时,就业稳定性差、就业率低;
第二,农民朋友对于培训的接受程度低,认为培训所起的效用不大,无法对自身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潜意识里排斥技能培训。没有技能培训,农民靠自己找的工作,又不得不面临资本的剥削,劳动时间长不说,劳动薪资还低,劳务要求还高,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第三,农民与城市在征地前,基本上是脱节的状态,征地后,农民无法适应被改变的生活,再加上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拮据,新找的工作不顺心,难免加大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加深对再就业的抵触。
那么,面对农民失地后再就业的一系列问题,有哪些解决措施来帮助农民走出困境,重新获取幸福感呢?首先,应由政府牵头,转变教育观念,为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明白,种地要脚踏实地,外出工作道理趋同,也要凭借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其次,政府需要构建强调职业能力的联动合作培训体系,在观念引导的基础上,合理带动农民增加新的技能点,让农民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确保他们求职时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岗位。
最后,政府应加强合理的政策引导。农民失地后,政府会给予补偿,包括钱和安置房等,但是后拆迁的会在先拆迁的农民提的要求的基础上,再添加点新的要求,导致不公平现象出现,先拆迁的农民觉得自己亏了,矛盾就产生了。
这个问题还需要政府多加疏导,不断改进和完善征地补偿政策和就业政策,让失地的农民找到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自主主动地融入社会中,早日成为城市市民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