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全国高校就业状况重磅出炉本科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么有哲理的话相信家长们肯定都听过吧!

虽然说高三的孩子面临就业还有几年,但是家长们可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对孩子选专业和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有着大大的参考价值!

近日《光明日报》发布了关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文章,本科生平均月起薪元,不少小伙伴表示“抱歉,拖后腿了”。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还透露出哪些重要信息?!家长们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注:文中数据及相关内容来源于《光明日报》

整体薪资情况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与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统计结果显示:

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算数平均值为:

博士元

硕士元

本科元

专科元

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算数中位数为:

博士元

硕士元

本科元

专科元

就业落实率情况

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

分学历看

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的落实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各学历毕业生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

分学校类型看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落实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高专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落实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

分学科看

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显著更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和农学的落实率较低,都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和68.9%。

就业收入情况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

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元、元、元、元;中位数分别为元、元、元、元。

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月起薪存在显著的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

分学校类型看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元。

分学科门类看

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元、元和元。

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表明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样才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就业地区看

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元、元和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就业去向分布

从已确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化的特点比较显著。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等分布的非均衡化特点显著。与疫情前的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各种结构都没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从城乡分布看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4.9%;其次是地级市,占比为27.3%;县级市或县城的占比排在第三,为12.3%;乡镇和农村的占比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级及以下地方也是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工作天地(比例为17.9%)。

从行业分布看

行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就业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

与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1位,制造业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而IT业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金融业仍旧排在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5位。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

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有企业的占比排在第2位,为25.0%;三资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占比为6.6%。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通过上面的各种数据,家长们也不难看出,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等行业成为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

除了选择民营企业就业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看来现在更多人倾向于“铁饭碗”工作。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么有哲理的话相信家长们肯定都听过吧!

虽然说高三的孩子面临就业还有几年,但是家长们可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对孩子选专业和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有着大大的参考价值!

近日《光明日报》发布了关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文章,本科生平均月起薪元,不少小伙伴表示“抱歉,拖后腿了”。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还透露出哪些重要信息?!家长们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注:文中数据及相关内容来源于《光明日报》

整体薪资情况

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与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统计结果显示:

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算数平均值为:

博士元

硕士元

本科元

专科元

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算数中位数为:

博士元

硕士元

本科元

专科元

就业落实率情况

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

分学历看

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的落实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各学历毕业生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

分学校类型看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落实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高专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落实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

分学科看

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显著更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和农学的落实率较低,都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和68.9%。

就业收入情况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

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元、元、元、元;中位数分别为元、元、元、元。

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月起薪存在显著的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

分学校类型看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元。

分学科门类看

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元、元和元。

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表明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样才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就业地区看

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元、元和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就业去向分布

从已确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化的特点比较显著。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等分布的非均衡化特点显著。与疫情前的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各种结构都没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从城乡分布看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4.9%;其次是地级市,占比为27.3%;县级市或县城的占比排在第三,为12.3%;乡镇和农村的占比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级及以下地方也是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工作天地(比例为17.9%)。

从行业分布看

行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就业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

与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1位,制造业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而IT业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金融业仍旧排在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5位。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

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有企业的占比排在第2位,为25.0%;三资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占比为6.6%。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通过上面的各种数据,家长们也不难看出,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等行业成为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

除了选择民营企业就业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看来现在更多人倾向于“铁饭碗”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