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燕贾雯静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持续提高就业质量,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容小觑。从总量上看,国家发改委初步测算,到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仍分别处于8.7亿和8.03亿左右的高位;从结构上看,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生大量人才需求,新岗位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创新人才、技术工人等长期短缺。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两碰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问题依然突出。对此,中央已有部署。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再次传递出“就业优先”的明确信号。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要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须从就业市场供求两侧同时发力:一方面确保经济稳定运行,推动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地,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并扩展高质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创新创业,持续优化就业结构,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重要支撑。经济稳增保驾护航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年,我国经济保持韧性,稳步前行。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5.2%,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此呼彼应。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1至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我国就业环境面临多重挑战,但整体就业形势依旧基本保持稳定,这主要受益于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业态的发展和减税降费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对稳就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利于就业岗位增加。需求侧一方面表现为国内市场投资及消费需求较弱,内部需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外部需求有放缓趋势。供给侧一端,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成本推动导致中下游企业经济效益受影响,加之供应链冲击,经济增长存在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1.5亿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是稳就业的基本盘。由于其承压能力较弱,是稳就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