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情景模拟分析
摘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因素则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相关数据,依托队列要素法预测中国农村人口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未来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乡-城”迁移将对-年中国农村人口规模缩减、劳动力外流和年龄结构老化起主导作用,贡献比例均超过50%。按年80%的城镇化水平测算,年中国农村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将分别降至2.4亿~2.6亿和1.1亿~1.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高达36%~40%,总抚养比升至%左右。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城镇化因素,人口自然负增长仍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基本面。农村老年人口预计将于年达到1.1亿~1.2亿峰值后回落至0.9亿~1亿;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规模则将持续增长,至年人口规模逼近万。本文认为,未来中国农村人口治理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求变”。迁移流动模式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未来农村人口系统特征的关键因素,生育和死亡因素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村人口发展趋势。二是“适应”。未来中国农村极可能在人口负增长、劳动力外流、抚养比陡升及高龄化浪潮的约束下推进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的合村并镇、盘活土地资产、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等工作绝不是临时性的应景策略,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设计。三是“创新”。创新性地认识人口系统结构及其功能:一方面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使其为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重新认识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农村人口乡村振兴城镇化城乡融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抑制人口迁移流动的制度性壁垒逐步瓦解,中国农村人口在增长规模大幅降低的同时经历着和平时期规模空前的空间移动。-年中国农村人口从7.9亿减少至5.1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82.1%降至36.1%。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凸显(李玉红和王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年“乡-城”迁移流动人口规模达2.5亿,约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3。正如小田切德美()所记录的那样,人口在“人”“地”“村”依次“空心化”的过程中起到先导性作用,即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空心化”最早出现,随之带来土地抛荒和宅基地闲置等问题,最终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因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影响的变量。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如何调和城乡之间复杂的人口张力是新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课题。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年为例,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比达到22.9%,而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3%。在农业产出效益较低的约束下,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全国人口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19.2%,却要支撑着占全国总人口35.7%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显然,要在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业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实现“农民富”的目标,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是必然选择。因此,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解安和林进龙,)。另一方面,年末全国总人口为万,比上年末减少85万,自然增长率为-0.60‰,中国人口自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伴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蔡昉,),如果未来中国农村继续析出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势必会造成乡村振兴的人口基础削弱。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能否振兴,而乡村能否振兴则与人口基础条件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发展态势做出认真研判。
由于静态人口调查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动态的人口变化事实,故而对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研究不能满足于仅对历史人口资料加以分析,还需要对未来人口趋势做出提前预判,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前瞻性的认知基础和参考。而只有统筹考虑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的影响,才能更加科学地预判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态势,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鉴于此,本文首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农村人口预测的可行性及难点展开理论探讨,据此提出本文的人口建模与分析策略,其次对本文使用的人口预测模型、基础数据和控制参数加以说明,进而估算不同城镇化水平下的农村人口迁移流动参数,以此来分析和比较未来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可能态势,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期(-年)为研究区间,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第二,辩证考察城镇化对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城乡融合发展意义的认识;第三,为前瞻性应对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农村人口问题提供科学预判。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策略
(一)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官方人口预测制度,人口趋势预判主要参考联合国官方人口预测结果。但联合国缺少农村人口模块的专门预测,而国内关于农村人口预测的专项研究也相对缺乏。胡英()较早分城乡预测了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但由于该研究是以“八五”时期(-年)的城镇化速度预测-年农村人口发展趋势,偏离了其后的农村人口迁移流动浪潮,故而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农业部课题组()在预测-年农村就业人口及剩余劳动力时排除了人口迁移流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得到的预测结果是年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达6.21亿。而年末中国农村人口总量实际只有5.90亿。Liuetal.()的一项预测研究显示,年和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比分别为49.9%和42.8%,这显然也较大程度地低估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潜势。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即便到今天,学界仍然不能完全确凿地判断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形态。年以前,中国人口迁移流动进入活性渐减的调整期几乎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基于年以来流动人口增长势头减缓和一些省份甚至出现流动人口规模绝对数量下降的情况(乔晓春,),有学者预判未来数年中国仍将延续这一趋势(王桂新,)。但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和流动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学界对过去“乡-城”人口迁移流动水平及其模式的一些判断。
近年来,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的变化吸引了一些学者对农村人口预测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