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了近期不少地方机构和学校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玩起了“盖章式就业”的假把戏,糊弄了学生,也欺骗了每月统计部门失业率大数据的真实性。
这种“盖章式就业”现象说明了以下问题:
1.就业率指标成为地方机构和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
地方机构和学校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如盖章式就业,以达到指标要求。这暗示了就业率成为地方机构和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于他们的绩效评估和声誉有着重要影响。
2.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地方机构和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就业数据、盖章式就业等,来掩盖实际的就业情况。这表明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使得一些机构和学校不得不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应对。
3.就业质量问题
盖章式就业往往意味着就业质量的下降。这些虚假的就业数据往往是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纸面上获得就业证明,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就业机会。这导致了就业质量的下降,学生可能无法获得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面临较低的薪资和职业发展机会。
4.教育与就业的脱节
盖章式就业现象也暗示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可能会过分注重学生的就业,而忽视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这导致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无法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综上所述,盖章式就业现象反映了就业率指标成为地方机构和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质量问题以及教育与就业的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采取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