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昆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上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到东川区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高新区国资公司员工黄旭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东川铜都街道岩脚村,开始了他的扶贫征程。
如何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成为了他日夜思考的问题,驻村 时间黄旭就召集队员走村入户、实地调查,开展工作近半月后,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加之扶贫工作需要,组织上将他调整到河里湾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 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面对组织的调整,他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听指挥服从安排,我是党员哪里需要到哪里。”就这样,黄旭将扶贫战场转移到了河里湾村,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除了节假日,他基本吃在村里、住在村里。
发挥堡垒作用不忘初心使命
河里湾村处于小江干热河谷地带,海拔仅有米左右,气候干热。初次来到这个地方,黄旭被险峻的地势所惊讶,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背靠倾斜的荒山坡,山坡一片荒芜,砂石松软,属于地质灾害点,山坡后是东川区四方地工业园,厂房林立,灰尘飒飒,环境恶劣,真是“筲箕凹子簸箕天,一眼看遍几十年”。到这样的村开展工作,对于这个从学校到部队再到单位,阅历不深经历单一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共产党员的标准和部队的经历培养了他勇于挑战,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品格,面对以后工作的地方,黄旭内心充满期待和憧憬,立志要改变这地方,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面对复杂的村情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黄旭首先想到的是依靠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了“党总支+党支部+党员+村级活动组织”的基层党建模式,让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带头表率作用。
把全村四十多名党员团结动员起来,利用“三会一课”制度,召开支部扩大会议吸纳不是党员的村组干部参加学习,用党课的形式在党员和村组干部中率先学习宣讲“十八、十九”大精神及 扶贫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把党员和村组干部的思想先统一起来。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利用每年“七一”建党节,开展讲传统、忆先烈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教育党员时刻牢记初心,在工作生活中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整个支部的党员在 扶贫脱贫攻坚战,特别是整个河里湾村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保证了整村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勇于迎难而上用行动真扶贫
河里湾村是一个有着户、人的行政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属于省级贫困村,市级重点贫困村。其中炭窑子小组户人,因再就业特区征地安置,全部转为了城市居民户口,不在此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覆盖范围。剩余的户人,根据东川区统一部署的 扶贫脱贫攻坚战略安排,要实行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全村形成了很多家庭与家庭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由于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以及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严格,存在同一个家庭人手一个户口薄的情况;有的人死亡不及时注销户口;有的离婚后未及时转移户口等现象,再加上各家各户都有各自的打算和想法很难统一。因此,村民情况错综复杂,要想做到“ ”必须要下番苦功,做扎实入户调查工作。
几乎每天,黄旭都会去到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情况,包括村民的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农业生产、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子女上学等具体情况。
为了更好地融入村民和了解村民,黄旭还带着驻村队员经常去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户火塘边,坐在村头路边和村民谈心谈话,向村民了解需求,宣传政策。通过反反复复的进村入户,多的人家去了不少于20次,少的也有3次左右,通过不断的入户走访,黄旭把村情户情摸得烂熟,贫困户的情况能够“一口清”。再加之从村干部那里了解到这里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结合当时国家的扶贫政策,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找到了解决该村的办法:那就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制定“一人包一组,一组一方法,一户一对策”的方案,每组每户,因组施策,因户建档慢慢消化。同时抓住该村“对外团结,对内矛盾,家族利益纠结”的特点,釆取内攻外击、逐个攻破,内拉外围、内引外联的办法各个击破。
通过近三个月的入户走访、摸底调查,驻村工作队为河里湾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贫困户档案;为户非贫困户建立了“非贫困户”档案做到每户人员状况、房屋结构、土地面积、经济收入等信息清楚明了。建立了户档案后,就要在“准”字上下功夫,驻村队和村“两委”干部、小组长、扶贫专干一起开展了“转作风、找问题、补短板”,对河里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十条红线”及“村十条、户七条”的标准,开展了“模拟第三方”的检查,力求 ,对存在的违规问题进行整改清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在年12月21日,河里湾村举行了隆重的搬迁仪式,按既定目标实现了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告别了低矮破烂的土墙屋,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新居。
心系困难群众扶贫路上洒真情
黄旭始终坚持自己虽然退役了,但军人的本色不会褪、为群众服务的标准不能降。他深入研究上级的扶贫政策,主动与村两委班子确定脱贫目标、制定脱贫措施,各家的急事难事,群众的家长里短,村里人的一点一滴,都成为他的日思夜想。在扶贫的道路上尤其关爱弱势群体心系贫困群众。村里有疑似残疾人,黄旭联合村上积极动员他们去作检查鉴定,为了解决这些群众嫌麻烦、不认识路,医院做检查鉴定,为4户残疾人办妥了残疾证;了解到村民彭稳珍为盲人视力一级残疾户,及时按程序进行了补报,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使该户在搬迁过程中得到了妥善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刘金花之女杨露不愿读书多次逃学旷课,黄旭得知后,多次上门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从多个方面对她讲解读书的重要性,鼓励其重树读书的信心,使其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对百岁老人彭正武、肢体残疾的刘金友、智力残疾的罗开能三个重点“五保户”,更是倍加关心,时常了解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嘱咐其监护人做好日常监护照顾;看到炭窑子困难户周德云之子王晓文家的困难时,积极向工作队领导反映并向民政局协调给予元临时救助款;积极协调区妇联、区红十字会、区民政局对因家庭不幸而面临读书困难的尹倩进行了万余元救助,助其圆大学梦,让她安心完成学业;看到村内留守儿童缺少照顾关爱,黄旭积极组织有绘画特长的驻村队员赵若诚开办“ 扶贫关爱留守儿童——让爱回家”为主题的美术绘画培训班。免费为全村留守儿童进行幼儿美术绘画启蒙教育和青少年素描绘画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选择了五名儿童参加了“我的梦——全国少儿绘画比赛”获得“一金、三银”的好成绩,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认同;患精神(二级)残疾的彭亚楠,患乳房恶性肿瘤的建档立卡户李顺英等需要关爱的贫困人群都是黄旭不能割舍的牵挂,他用实际行动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常驻贫困农村,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与家人聚少离多,又累又苦。可是他从没有一丝抱怨,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而他却不能常伴左右,女儿想爸爸打电话给他时,他也时常不是在贫困户家就是在去贫困户的路上,心中想着“不能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求学的道路上落伍。”甚至母亲身患癌症住院也没时间照顾,直到母亲病危,才匆匆赶回重庆老家,陪伴在母亲病床前,作为儿子他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不久后母亲去世,在办完母亲丧事后,本该多陪伴一下年迈的父亲,但扶贫工作刚刚有眉目,千头万绪,实在放不下。黄旭父亲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坚定地支持儿子的决定,认为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就要用行动兑现面对军旗许下的誓言“招我必回、退伍不褪色”。就这样黄旭带着父子两代军人的执着,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展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
稳就业强产业 施策
河里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虽然已经完成,村民已实现了脱贫标准。但距离脱贫致富的目标或乡村振兴的要求,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确保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驻村工作队与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结合本村实际,在脱贫攻坚战中深入推进 施策,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就业保障,驾好产业就业两辆马车。
黄旭深深地明白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难、脱贫难问题,他主动与村两委商议,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4个就业小分队,把责任分解到户到人,做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档”。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人知晓,就业专干能 掌握到每户每人的就业情况。工作组积极搭建就业扶贫平台,通过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送岗上门、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以及企业招工服务等举措,积极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宣传就业扶贫配套政策,通过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