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破解老漂族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占比18.7%。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顺晚辈的比例高达43%。他们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至陌生城市。他们在异地他乡面临着社会服务保障落实难、文化差异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优老政策,但调研发现,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实落地仍有差距。

  一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针对老年人权益保障,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政策,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卫生保健、商业服务不断细化不同年龄阶段老人可享受的优待事项,政策很好,但存在实际落地情况不好,有些政策成了“空头支票”,“老漂族”想要享受本地优质的公共服务,需要一定成本作支撑,毕竟每个地方都不愿意担负额外的成本。以医保报销为例,目前,全国共有27个省份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其中有22个省份基本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些地方通过点对点联网结算、委托协作等办法,进行了跨省异地就医的探索。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推进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尚未实现市级统筹,市域范围内还未做到直接结算;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尚不规范;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缺少顶层设计和协调。二是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结算存在手续复杂、垫付压力大等问题。三是异地医疗行为缺乏监管,通过伪造医疗票据和就医材料等行为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医保基本是按照省份统筹的,老人异地就医相对较为困难,虽然个别地区解决了老人异地医保报销问题,但绝大多数地区仍然没有解决,随着流动人口中老年人的增加,这个问题变的更加突出。再比如老年人交通出行问题,以重庆市为例,户口未在重庆市的老人要满足常住且年满70岁才能办理免费公交卡。这让很多将公共交通出行作为 的外地老人失去了与本地老人享受同样政策的权利。

  二是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人口占比在总流动人口中达1/3,不同地区、省份之间生活方式差异巨大,加之老年人相对来说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在习俗、饮食、语言等多方面都可能成为障碍,使得“老漂族”难于与当地居民深度融合,且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加剧了自身的孤独感。年12月《健康研究》调查了杭州市参与隔代抚养的祖辈,聚焦于其心理健康状况。该研究调查对象中非当地祖辈超过6成。该研究发现祖辈心理障碍率为22.1%,高于浙江省社区人群的(18.5%)。“老漂族”原本生活被打乱之后,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是是家庭矛盾频发。许多“老漂族”在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的过程中,逐渐弱化、丧失“话语权”,由此造成心理落差,最终导致家庭内代际矛盾频发。调研发现,有些老人虽然为家庭、为晚辈付出了很多,但老人们还是处处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自己的体力、精力不济,没有帮上忙,反倒成了孩子们的负担;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等方面发生碰撞,买菜做饭的习惯不相符合,养育孙辈的理念也不一致,与邻里相处的分寸也不对,老漂们慢慢感觉到悲凉,本想给子女出谋划策替他们减轻负担,到头来自己却变得“什么都不是”,被子女嫌弃,以至于一些老人第二次“离家出走”。

  “老漂族”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当代的家庭代际支持和代际关系的变迁,即已从传统的以亲代为重心的父代权威转变为以为子代家庭投入为重心的子代权威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幼儿托育、儿童照料等方面的缺失和为老服务的不完善。

  为此,建议:

  一是规范加强家政服务行业水平。积极在家政教育和家政培育上下功夫,充分用好资源,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推进家政行业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让高品质要求成为家政行业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家政行业标准化、法治化建设体系,让可信赖成为选择的首要因素,从可替代性上为“老漂族”群体减量。

  二是加强基本社会服务保障。完善市级统筹。要求以全面实现市域范围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目标,做到基金预算、筹资待遇政策、就医管理的统一和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衔接,努力做到“同城无异地”。要全面规范普及省内异地就医。各省份要建立完善省级异地就医平台,通过平台开展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建立统一的医保技术标准库,规范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和经办流程。三是跨省医疗费用结算管理。探索建立 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逐步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做好异地转诊、异地急诊人群的就医管理;在特病诊疗费用报销方面,建议将更多病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尝试探索政府资源主导,社会资金辅助的方式,在交通出行、社会福利方面降低享受成本,让需求替代户籍成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 标准。打通地方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以户口为准变为以实际生活地为准,建立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真正让“老漂族”融入新城市,得到归属感。

  三是加大流动人口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托育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托育体系建设,在缓解年轻人养育下一代压力的同时能够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进程。在人才引进方面对随迁老人权益方面适当增加,例如公租房申请,养老陪护补助,再就业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真正让“老漂族”家庭落户生根,无后顾之忧。

  四是不断加强基层社区功能。加强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合理满足所有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加强服务保障,在生活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保障社区成员同等权益上不断探索更多方式。合

  理利用资源组织社区随迁老人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公共社会服务,自我价值重塑等多种有益活动中来,不断增强“老漂族”的归属感、获得感与自信心,让“老漂族”真正实现融入城市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