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杨旸在中科院读博一;二女儿杨莹在云南大学读研一;小儿子杨旺在贵州大学读大三,硕博也是他的目标。
每当邻里表达羡慕时,杨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得意,嘴上却总谦逊地说:“没得哪样,你们看尹家和张家的孩子,读的是清华和北大,那才叫厉害。”
年夏天搬迁至此,4年过去,这个贵州单体规模 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新市民之间的“较劲”,已然从“能挣多少钱”变成“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教育,正在改变移民搬迁安置点。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追求的转变,一座让人向往的移民新城也初见端倪。
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航拍
两个群体,相互接纳了吗?
面积1.13平方公里,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余人,这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也是贵州省单体规模 的搬迁安置点。建成之初,安置点命名为碧海阳光移民新城,年4月,毕节市专门将此设立为街道。
“那是所有柏杨林人都不会忘记的尴尬和难堪。”4月初,多彩贵州网记者走进柏杨林,提及刚搬迁来时的窘况,56栋的楼栋长黄正文说。
城区市民认为,柏杨林人没文化、素质低、穷。“他们是搬迁来的。”公交上,城区市民会刻意离柏杨林人远一点。
柏杨林人不甘心,但如何才能改变别人的固有印象?
柏杨林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余人
52岁的黄正文认为,首先得从自身转变开始。他在深圳打工20多年,领略过中国前沿城市的气质。
楼里一户80多岁的两老在阳台堆满捡来的废品,风一吹,落得楼下满地都是。黄正文和社区干部一道,拎着水果及营养品上门劝说。
“那以后,我经常去看望他们。”黄正文知道,对于留守老人,关爱和陪伴,会让他们在城里的生活更心安。
但发愁的是,有人向黄正文抱怨“柏杨林的人素质低”。
“这其实是两种习俗的碰撞。在村里相互认识,谁家地里的萝卜白菜,我们都可以摘。”黄正文时常劝邻里,不要未经同意就采摘蔬菜瓜果。
爬树、摘花、乱扔垃圾更是时有发生。黄正文很头疼,这些都是从前农村率性的日常。
“树木花草是风景,都是我的环境我的家。娃娃读书便利,老人看病方便,年轻人就业不成问题,我们也是城里人,要自信和争气,别让人家再喊我们‘搬迁的’。”黄正文苦口婆心。
教育,正在改变着移民新城
从不随地扔垃圾开始,从文明用语开始,甚至从使用家电和学坐公交开始,柏杨林人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旧习。
什么时候开始变的,黄正文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坐公交,没人再保持距离了;逛商场,店员的目光不再异样;高考,榜上有名的孩子越来越多……
每当夜风轻拂,灯火点亮柏杨林时,来吃饭的车辆排成长龙。城区市民加入柏杨林人的广场舞队伍,欢声笑语飘扬在小镇上空,回荡在樱花树下,他们彼此接纳,成为一个群体——毕节人。
搬迁后,如何更有尊严?
尊严从何而来?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云阳说,首要条件是稳就业。
周云阳清楚记得柏杨林人最初的忐忑。
年刚搬迁来时,每天早上6点多,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门外就等候了六七十人。周云阳明白,他们心慌,离开土地后,也失去了生存来源。
家门口就业在柏杨林成为常态
为了让大伙放心,周云阳做的 件事是公布手机号码,并承诺24小时开机。其次,他在网络上到处找寻招聘信息。
这还不够。周云阳还四处走访工厂、企业,劝说他们接收柏杨林人。
新市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就业不是易事。厨师、导购、服务员……就这样,周云阳和同事搜集了一万多个省内外岗位。有文化的,进企业进工厂;文化低的,就当环卫工、服务员。
潜移默化间,越来越多的柏杨林人意识到,工作就是底气,有底气才能谈尊严。尤其一个懒汉的转变,让周云阳发现柏杨林的风气的确大不一样。
52岁的王某痴迷喝酒,经常醉醺醺的。王某曾逢人便说,工作没意思,拿着低保过日子也自由自在。
没想到一年后,王某竟然主动问周云阳“要工作”。周云阳笑了,开出条件:“你先把酒戒了。”王某爽快答应,周云阳就给他推荐了一个家门口鞋厂的工作,月薪多元。
让周云阳哭笑不得的是,王某非常满意新工作,一个月后“竟然拎了一瓶白酒非要请我大吃一顿”。
孩子们提着蛋糕走在回家的路上
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后,周云阳又有了新目标:找寻更优质的岗位。他认为,加强培训,让人才专业化,才有资本和雇方“谈待遇”。同时,群众掌握更多技能,就能在不同领域自主创业,以此带动更多人就业。
“几年前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人满为患,现在‘门可罗雀’,因为大家都有事做。”周云阳说,让群众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满足更高的物质需求,活得更有尊严,这是他现在的“野心”。
改变未来,他们凭什么?
从需求性质看,人类需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是物质性需要,指保暖、饮食、种族繁衍等。第二层次是社会性需要,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等。第三层次是心理性需要,主要指精神文化。
“我个人认为,柏杨林人基本实现了前两个层次,现正努力向第三层次迈进。”周云阳说。
老年人在柏杨林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稳定的就业、宜居的生活,让柏杨林人有了更高的追求。例如商超、餐饮、娱乐日渐兴盛后,年,音乐、钢琴、书法、根雕等兴趣班也悄然兴起。
“适应生活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品质。”周云阳说,附近一所私立中学,有部分学生就是来自柏杨林。经济富足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欣喜地看见了柏杨林的未来,看见一座移民新城在快速生长。
杨益(右)的大儿子在中科院读博,这是儿子寄回来的“火箭”模型
楼栋长黄正文的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他常鼓励他们继续提升学历。
“姐姐读研,我也要读研。哥哥读博,我也要读博。”大三的小儿子杨旺一回家,就向杨益表决心。杨益当然高兴,孩子们如此出息,已然成了亲友邻里的榜样,“为人父母,腰杆也因此挺得特别直。”
“家家户户都在‘攀比’,孩子考上什么大学,是柏杨林最‘内卷’的事。”柏杨林街道老年大学副校长邓汉书笑着说,柏杨林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32人毕业10人,本科生近人。教育,正在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区的未来。
4年前,要寻许久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今天,多家商铺琳琅满目,各种美食眼花缭乱,外卖小哥骑车忙碌送餐,去年柏杨林人均收到16个包裹。每天高峰期,六车道还时常缓行。
周边市民经常来柏杨林的网红街就餐
“我个人认为,大部分毕节城区市民已经接纳了柏杨林人,柏杨林人也很好地融入了这座城市。”柏杨林社区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聂赟说。
何以为证?年下半年开始,频频有亲友打听“柏杨林有没有房子卖”,聂赟认为,这就是相互认可和接纳最直接的体现。从最初的冷冷清清,到今天的车水马龙,柏杨林的宜居,深深吸引了周边市民。
但也有遗憾。柏杨林建立之初,没想过发展如此迅速,社区功能没有很好地规划,业态布局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柏杨林要打造成一座让人人都向往的移民新城
“今年我们要依托辖区商业,打造柏杨林千米网红街区,并对各种业态进行改造升级,让柏杨林成为景点,吸引外地甚至外省游客前来打卡消费,带动商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在聂赟看来,今天的柏杨林已基本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物质富足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聂赟说,打造一座让人人都向往的移民新城,是柏杨林人的共同目标。
记者手记
前方,幸福路!
年至年,作为中国搬迁规模 、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完成搬迁万人,累计建成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46.5万套。
“刚搬迁来时,他们还是农村的习惯,打扫卫生直接用水冲。很快,水就漏到楼下人家。”
“他们常常迷路,说房子和房子太像,找不到回家的路。”
…………
——5年前,在某地采访移民搬迁时,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即便被称为新市民,可我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拘谨与不安。比如,他们很敏感,走在城市街头,能迅速捕捉到异样的眼光,他们难以适应城市。
5年过去,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城市接纳他们了吗?他们融入城市了吗?他们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吗?
下面两个小故事,似乎解答了我的疑问。
故事一:夜晚的柏杨林灯火璀璨,孩子们在旋转木马上嬉笑。一位水果摊主向我们抱怨:疫情原因最近生意不好,最多时一天才卖10来个榴莲。
一斤70元,以5斤计,一个榴莲售价元。也就是说,除去苹果、菠萝、葡萄等种类不算,光榴莲就能卖0元左右。
故事二:年,柏杨林有了老年大学。但老人大多不识字,比如音乐班,需要老师逐字教,老人再背诵。但他们兴致高昂,至今已学会了多首歌。
高价水果意味着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老年大学的受追捧,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除了孩童教育抓得好,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
当然,我们看见柏杨林还有进步的空间。比如,部分公共服务体系还需加强,市场摊点杂乱无序。
但总之,柏杨林在越来越好。
“前方,幸福路!”去往柏杨林时,导航如此提示。祝愿柏杨林在幸福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记者吴蔚张鸿杰黄桂花实习生何美)
来源:众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