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没考上高中,想上三年十几万的私立高中

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义务教育是到初中毕业,高中已经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

大家都知道高考分流以后,只有50%的孩子能够上高中,其余的孩子就要被淘汰掉,或者读职业技术学校,或者是下来打工。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父母对孩子的学业的重视,私立高中在各地兴起。

考不上普通高中,还有机会进入私立高中。

私立高中有两种,一种是门槛很高,只招收优秀的学生,南京有很多这样的私立高中,也在“名校”范围之内。

还有一种是,门槛很低,有钱就能上。

两种高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收费都不低。

家长:三年十几万的高中,要不要让孩子读

一位家长在网上倾诉:孩子被一所私立高中录取,三年高中下来费用要十几万。

家长左右为难,无非就是因为学费贵,让孩子读三年高中,三年以后不知道能否考上大学,只读三年高中就十几万,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不是小数目。

不让孩子继续读书吧,孩子就无学可上了,家长又不忍心,尤其是孩子自己哭着嚷着愿意去上学的时候,家庭通常都会妥协。

考不上高中的普通家庭的家长,都要面临这样的困顿,关键还是在学费上。

花十几万,把孩子关在学校里,除了课本上的东西,人生体验方面可能并没有任何长进,如果没有考上高中,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这钱花的就不值。

普及高中现实吗?

网上有这样的一种声音是:为什么不能普及高中?

这部分认为,如果高中普及了,就没有这些问题了,普通家庭也不会因为让孩子选择上私立高中,承受过大的压力了。

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根本就不现实。

因为一旦开始普及高中,人们就想着普及大学。

在50%分流的条件下,每年还有很多学生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而考上大学的这批学生中,每年还有上千万的他们等着就业,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这条路。

退一步讲,即便是如一些家长说,就是想着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一直熬到成年,然后再进入到社会中,那也不现实。

因为普及高中,意味着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如果这部分投入没有结果,那这部分投入就是徒劳的。

家长一定想要让孩子读高中,是什么心态

原来不理解一些家长的想法,孩子既然学习不好,考不上高中,就不上学了,为什么一定要上学呢?三年以后反正考不上大学。

现在才理解了一些家长的想法。

为什么一些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家长还是一门心思想要让孩子上学呢?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家长不了解孩子,总觉得孩子有希望,觉得中考只是失利而已,如果孩子有机会上高中,孩子十有八九能考上不错的大学。

当家长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自己就钻牛角尖了,因为不让孩子上高中,就好像把孩子读名校的机会给剥夺了一样。

这类家长是真的不够了解孩子,孩子学习不好,只有两种情况,脑子不够用,心思没在学习上,自己家的孩子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家长实在是应该上点心,认真了解一下。

二,家长纯粹是担心孩子16岁进入社会发生意外,就是想找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把孩子关三年,一直熬到孩子18岁。

既然孩子没有心思学习,或者是没有学习的天分,那就把高中三年当成过渡期。

我想说的是,想要把高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其实并不明智,因为高中其实是很单纯的,高中生活也很单一,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高中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纯,如果孩子不够开朗,可能还不会涉及到社交,他们在封闭的高中环境中,不想社交就完全可以不社交。

简单点说,高中环境不算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差甚远,如果单纯是想当一个过渡期,必要性不大。

还是那句话,如果家长已经做了选择,希望让孩子继续上学,那就把过往一笔勾销,让孩子现在开始真正了解家庭,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是有机会的。

进入高中,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私立高中,学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学习,争取三年以后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父母选择要理性

我自己也是妈妈,站在孩子的面前,很多时候真的会丧失理性,我们一定是希望孩子被保护,希望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可是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要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当我们满足孩子的同时,如果忽视了现实条件,就会大大增加的家庭承受力,当父母觉得压力大的时候,家庭关系就变得很紧张。

最为关键的是,孩子不一定会感恩父母竭尽全力的付出,更为容易发生的情况是,父母拼尽全力,孩子还委屈抱怨,甚至是怨恨父母。

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人生的走向,其实跟幼年时候家庭环境、父母的影响,都有直接的关系。

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永远让孩子和自己站在一处,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条件,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

当父母做了这件事,孩子就懂得取舍,懂得选择了。

被家长保护得太好的孩子,永远不会站在现实的角度,替父母去考虑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了解自己的家庭,就不会哭着吵着要去读三年十几万的高中。

越是面对孩子容易感性,我们才越要理性,这样孩子才能朝着好的方向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