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谁背锅?人口太多?学历贬值?未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8个特点,请看《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一、被逼急着找工作届毕业生中,去单位就业的占56.9%,届是50.4%。届高校毕业生中,自由职业者占比15.8%,变成了18.6%。去单位的少了,自由职业的多了,说明就业情况比去年还要差。
在所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当中,就业压力占47.6%,经济形势占35.6%,可见悲观情绪在蔓延,被迫就业者的比例在上升(理想爱好的影响只占8.8%)。
二、国内读研增两倍届硕士毕业生有4.3%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届的数字变成了11%。增长率为%。有人认为“考博热”可能会马上到来,对此我倒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考博的性价比并没有那么高。
三、贫富差距在拉大如果把家庭收入分成5档,最高档家庭的孩子出国深造率最高,接近20%;第2档家庭的孩子在国内深造的比例最高,超过30%;第2档家庭的孩子最不喜欢慢就业,最不喜欢自由职业,去单位就业的比例也是最低的;最低档家庭的孩子,国内外深造的比例最低,慢就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反而最高。
简单来说,第1档家庭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第2档家庭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第5档家庭的孩子找工作挺困难。看来,不同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物质基础不同,在择业上的影响差别也很大。
四、期望薪酬降五百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是元,届的数字跌到了元。说实话,谁不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呢?心理预期薪酬的下降,其实是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反映。
五、国企最受人青睐既然说到期望,除了薪酬也得说说目标工作单位,届的毕业生比届更希望能进入国有企业,比例从42.5%上升到了44.4%;他们也更希望能去事业单位,比例从13.2%,上升到14.7%。对国家机关抱有期待的反而有所下降,从11.4%下降到了9.4%。
从这三组数字里面我们可以读到两个信息,一是毕业生已经切实感受到了考公的难度,不是大家不想去,而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自己去不了。二是“稳定”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权重很高。
六、目标行业硬变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炙手可热的行业选择,但届毕业生显然没有届毕业生那么想去这些行业,比例从25.4%下降到了24.1%。同样下降的还有房地产、建筑业、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能源、矿产、环保和农林牧渔。
与此相反,届毕业生比届更喜欢去的行业有文化、传媒、娱乐、体育、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贸易、零售、交通、物流、运输等行业。看上去届学生的期望行业比较硬,届的则比较软。
七、抛弃长线看短线与届相比,届毕业生看重的求职因素当中,重视稳定的从29.8%上升到36.2%,重视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从34%上涨到38.5%,这是两个上涨对明显的因素。
下降最明显的因素是行业或公司前景,从22.4%断崖式下跌到10.8%。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兴趣、落户、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也有所下跌。简单来说就是先找到工作,不考虑太长远,也不想太累。
八、自我定位差异大获得offer的学生认为哪一种因素才是他们获得offer的关键呢?名校生认为是学历和专业;专科生认为是实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两头一加,中间的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就显得很尴尬。
咱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双一流的同学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专科的同学能以小概率考上优秀的院校并深造,这两种人在职场上恐怕都是香饽饽。而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怎样塑造并让用人单位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是一个难解的课题。
九、人口学历不背锅有人说就业难是因为人口太多,有人说就业难是因为学历贬值,这两种看法都太过单一,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附加值产业缺失、全球经济下行、全球化不进反退、学校所教的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要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之内,通过一个两个的政策,改变一个两个行业的现状就能解决的,就如同涨潮和退潮,都需要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对于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你怎么看?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未来几年居高不下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