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奋进新征程,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近年来,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以育匠、砺匠、崇匠的“三匠”行动为牵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厚植工匠文化,不断培养壮大高素质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队伍,持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工匠力量。
一、育匠——百川汇江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重庆市抓实抓好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这项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作,持续扩大技能人才基本盘,夯实大国工匠成长根基。截至年6月底,重庆市技能人才总量比年底的万人增加.5万人,达到.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8.4%。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比年的94万人增加58万人,与技能人才总量占比从27.6%增长到31.9%。
(一)抓实现代职业教育,提升“源头”质量
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重庆市坚持办好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一是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中职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纳入对区县考核,遴选70所中、高职学校的个专业实施中职“双优计划”、高职“双高计划”,将14所高职学校纳入《重庆市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升格或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专、高职、本科贯通的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二是坚持专业设置匹配产业需求。着眼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目标,编制《重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十四五”方案》,形成专业设置“申报—建设—评估—整改(撤销)”闭环,41所技工院校建成专业个、专业点个、精品特色专业个,专业与支柱产业匹配度达到86%以上,每年培养超20万毕业生,留渝就业率达到82%。三是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7批次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技师或工程师互派即“双千双师”交流计划,近5年培养“双师型”教师超过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连续两届参加全国技工院校职业能力大赛,共获得8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居全国前列。
(二)抓实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存量”水平
在职职工是技能人才主体。重庆市狠抓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持续巩固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培育主渠道。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共建各类实训基地个、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20个,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8个、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11个,“园校互动”办学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幅提升。二是大力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地落实,督促企业足额计提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加大职工在岗培训力度,年至年,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投入21亿元,开展补贴性培训万人次,打造技能培训品牌20个;依托全市余所各类培训机构广泛开展社会化、市场化技能培训,年均超过万人次;围绕新经济、新就业需求,年均开展新职业补贴性培训2万人次。三是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员工、转岗员工和在职职工参加学徒培训,支持余家企业8.7万学徒提升技能,重庆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确定为新型学徒制国际试点城市。
(三)抓实农民工就业创业,提升“增量”素质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重庆市以拓展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着力点,带动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水平跃迁。一是深入实施农民工稳就业职业培训计划。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推动农民工稳岗就业和返乡创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结构,将农民工培育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年至年,帮助在岗农民工参加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8万人次,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参加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1万人次。二是大力开展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累计建成6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吸引家优质企业入驻,吸纳带动就业5.4万余人;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家,孵化企业1.6万余户,带动就业14.4万余人;遴选打造56个市级劳务培训基地、24个市级家服培训基地;累计开发个适合农民工技能需求的特色职业(工种),农民工单次补贴标准较“十二五”末提高30%左右。三是健全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升级”长效机制。培育出石龙技工、黔龙海运、苗家巧手等24个国家级和49个市级劳务品牌,品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百万人;创新“大赛+项目推介”模式,举办“巴渝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和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将农民工新市民培训作为部市共建试点项目,每年辐射带动技能型农民工参与达10万余名。
二、砺匠——百炼见锋锐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重庆市着眼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技能竞赛、建功立业、创新创造等活动中,不断打造高、精、尖“绝活”“撒手铜”,磨砺培养更多拿得出、叫得响的领军工匠人才。目前,全市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4人、全国技术能手人、市级高技能领军人才余人,顶尖领军型人才持续涌现、集聚发展。
(一)职业技能竞赛“练实功”
技能只有不断切磋方能突破极限。重庆市用活竞技平台,让技能人才在切磋中如琢如磨、更上一层楼。一是高标准以赛促训。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连续参加4届世界技能大赛,培养选手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的佳绩,位居全国前列。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吸引44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技能人才参赛,获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落户。参加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重庆代表团金牌榜、奖牌榜双双位列全国第二。二是多平台以赛促学。突出技能竞赛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聚合促进作用,辐射带动全市余万人参加技能比拼,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5万余人。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启动“巴渝工匠”杯职业技能“云竞赛”,不断推动竞赛提档升级。三是强基础以赛促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巴渝工匠”和“巴渝工匠”行动计划,在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竞赛集训基地23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先后落户重庆,建成市级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平台余个。
(二)劳动技能竞赛“见实效”
技能提升和服务大局是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一体两面。重庆市坚持两手抓、互促进,推动技能提升、服务大局开出“并蒂莲”。一是抓重点夯基础。聚焦国家和全市重大战略、重要产业、重点工程,以市级主题重点劳动和技能竞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竞赛为示范,带动全市区县、产业、基层企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累计覆盖职工超过万人次。二是抓难点求突破。推动各层级、各地区、各行业逐步将竞赛向中小微企业、非公企业延伸,向车间班组延伸,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领域拓展,不断扩大竞赛的覆盖面。三是抓亮点固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采取“月推荐、季考评、年评选”竞赛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年以来,累计吸引参赛企业余家、职工万人次,评选出重庆市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月度之星、季度之星近1.2万个。
(三)推动创新创效“鼓实劲”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庆市定实招、出实策,助力技能人才在科技攻关中崭露头角、再立新功。一是助力突破瓶颈。组建“会企协作创新联盟”“校企协作创新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20个市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科协深入开展“十百千”志愿服务区域发展行动。支持各级劳模在“进口替代”“卡脖子”攻关和种业良种联合攻关中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每年竞争性选择30个优秀创新项目分类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专项补助。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个,评选优秀职业青年创新团队60个,培育全国和市级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个,逐步形成各级技能大师和劳模工匠人才示范引领、技能人才及技术能手不断涌现、单位企业增产增效的生动局面。截至年7月,仅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及攻关项目3.6万项,取得专利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三是激发创造热情。持续深入开展“五小”等群众性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全市余家企业积极参与,覆盖职工万余人,累计申报个“五小”项目,评定优秀“五小”成果项,推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三、崇匠——百代传精神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重庆市持续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权益维护、政治待遇、荣誉褒奖等制度机制,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尊重大国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队伍健康良性发展的潜力和耐力。5年来,全市职业教育累计投入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一线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有58人次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道德模范”“重庆好人”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技能人才余人,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使命感、荣誉感持续提升。
(—)保障合法权益,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合法权益充分保障是地位尊崇的基础逻辑。重庆市大力推动技能人才享有与付出相匹配的收入,有效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贯彻《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推行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定期开展薪酬调查,指导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二是建立健全权益维护和监督机制。出台《重庆市职工权益保障条例》《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1+1+3”政策体系,编制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农民工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区县普遍成立工会劳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建立健全维权与维稳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坚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转岗安置、再就业培训、劳动关系处置、社保接续等维权服务工作;完善梯度帮扶体系建设,全市、全国级建档困难职工从年底的户减少到目前的户;5年来,工会办理法律援助件,挽回经济损失余万元,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加大投入力度,成长动力进一步增强
有力的经费保障是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重庆市持续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投入“真金白银”,增强技能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政策向心力。一是加大技能素质提升经费投入。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年)》等制度文件,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账户,明确专账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管理等;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经办流程、机构目录等配套细则,对培训后取得初级工至高级工证书者给予培训补贴。二是加大职业教育改革保障力度。持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逐年增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覆盖中高职、公民办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仅年公办中高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就分别达到1.48万元和1.45万元;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23.7亿元,专项用于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发行15.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创新创造经费支持。对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并要求所在单位按不低于此标准分别进行配套;对市级、产业工会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分别分3年给予20万元、5万元补贴;每年投入万元活动经费,依托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平台,评选“优秀五小”之星并给予奖励,引导工匠和技能人才积极创新、勇于创造。
(三)加强激励引导,社会地位进一步彰显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庆市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彰显主人翁地位,让工匠人才更受重视、工匠精神更受推崇。一是大力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各级技能竞赛、立足岗位建功中挖掘、培养、选树优秀技能人才,并在劳动模范、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评选表彰中向技能人才倾斜。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中有技能人才74名;5年来,名先进个人被授予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其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超20%,技能人才比重逐次提升。二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依托市级主流新闻媒体,开设《力行者·劳模风采》《劳动逐梦·榜样同行》等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寻找宣传发布“最美产业工人”19名,组织开展优秀工匠、职业道德标兵先进事迹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示范性宣讲活动0余场次,引领全社会坚定劳动信仰、厚植劳动情怀、砥砺劳动品格。三是大力彰显主人翁地位。推动提高劳模、技术工人参政议政比例,各级群团组织中均有优秀技能人才挂职和兼职,充分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对在技术工人中发展党员计划实行单列,重点发展生产一线工人、技术能手,近年新发展党员人,设立党员示范岗等3万余个,工匠和技能人才队伍先进性不断彰显。
(作者:唐御伦吴佳晋,单位:重庆市总工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