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发布了一篇题为《灵活就业成大学生就业新形态》的文章,具体内容我没有去看,看了一下网友的评价达多条,很多网友表示“灵活就业就是找不好工作”,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灵活就业,教育部是支持的,高校也是鼓励支持的,甚至地方也出台了灵活就业的措施和意见。第一,教育部在年11月15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明确指出“支持引导灵活就业”。第二,许多高校在就业工作中,明确提出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如:年12月28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表示,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支持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第三,全国多地出台灵活就业的意见或建议。如河南出台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共14条,包括减税、培训、社保补贴、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测评内容,等等。还有宁夏、江西、北京,等等。下面我们来看几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灵活就业相关数据:清华大学: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占比13.6%(本科为12.7%,硕士15.3%,博士13.1%)。北京大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占比3.56%(本科4.65%,硕士3.2%,博士2.73%)。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9.72%,自主创业0.07%;硕士灵活就业4.74%,博士灵活就业4.02%。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1.02%,硕士1.51%,博士0.6%。郑州大学: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12.82%,自主创业0.09%;硕士灵活就业6.54%,博士灵活就业8.16%。以上为几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从以上可以看出,灵活就业的基本上没有规律可寻,不管是地域还是学历层次或高校综合实力。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同一所高校在灵活就业比例上每年保持相对稳定,如:清华大学年总体灵活就业占比14.2%,年灵活就业占比14.5%;电子科技大学年本科灵活就业占比1.4%,硕士1.89%,博士0.91%,年本科灵活就业占比0.13%,研究生灵活就业0.83%。这里就有几个结论。第一,高校所学专业适合学生灵活就业;第二,高校在毕业生灵活就业方面有比较好的引导;第三,学生善于灵活就业。对于这些“双一流”建设大学,你认为他们是找不到工作吗?或者说是找不好工作吗?答案不是完全肯定的,但是也有部分原因,毕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确较大。现在,我们以地区为单位看看各个高校的灵活就业数据,以上海市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灵活就业占比4.6%(其中本科7.57%,硕士1.75%,博士6.42%)复旦大学:灵活就业本硕博共31人(博士0人),本硕博毕业生总人数为人,占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年数据)华东师范大学:本来非公费灵活就业14.08%,本科公费0,硕士3.32%,博士4.29%。(年数据)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12.09%,硕士占比1.02%,博士占比25.97%。总体只能7.66%。(年数据)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11.6%,硕士占比7.7%,博士占比10%。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18.34%,硕士13.37%,博士占比14%。总体占比15.42%。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生灵活就业占比50.54%,硕士46.38%,博士14.71%。总体47.71%。看到这里,其实我们根本不用去看其他高校了,规律比较明显了。专业性高校灵活就业占比较高,如师范、财经、语言、艺体,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较高,而出现这样的规律原因在哪里?如: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可以开办培训机构;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直播平台直播等,甚至在户外卖唱或者表演其他才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灵活就业的形式将进一步拓展,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设计,在线直播,远程服务,等等,这就是大势所趋。综上所述,我认为灵活就业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的确就业压力较大,少部分毕业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而选择灵活就业;第二,大势所趋。不要说大学生,就小学学历的、中学学历的,都希望抓住机会;第三,收入更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收入,比上班强;第四,更加自由。不受人约束和管制;第五,部分灵活就业的学生在校就已经有过相关经验,并且取得较好成绩。注:以上高校相关数据没有注明的为年毕业生就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