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断提升与开发高职学生的可就业能力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高职院校就业率、保障高职院校发展与生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发展与丰富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不断开发与提升高职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育人作用,将每位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1 在高职院校中开发与提升高职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1.1合理配置高职院校人才资源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专长、思想活跃、文化素质高、懂科技,是国家新增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将高职院校的 毕业生送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中,能够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高职学生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以此不断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却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具体表现为,尽管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但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却时常感到“无用武之地”,高职院校的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因此,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合理配置社会所需的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则可以通过开发与提高高职学生的可就业能力,系统地帮助高职学生分析市场客观需求以及学生主观愿望间的可能性,并通过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让高职学生 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岗位,从而实现岗尽其需、人尽其才的目的,并达到高职院校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2助力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观,具体指的是对“职业选择”的基本观点,这也是学生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发展的方向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观对学生的求职、职业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不仅是高职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更是高职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具体化。每一个高职学生都希望在毕业后找到一份自己相对理想的工作。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同的地区间、城乡间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生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正是如此,并不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可以在毕业后如愿以偿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此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却没了主见,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可就业能力的教育培养,能够让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自己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3促成高职学生成才以及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美好愿望则是“求发展”“盼成才”,学生的个人生活、对社会的贡献、目标的发展关系到学生踏入社会时的状态。若是高职学生能够选择与自身能力、特长、爱好、兴趣相吻合的理想职业,那么,学生便会奋发努力,在最快的时间内“茁壮成长”。人生成功的重要诀窍则在于如何经营自己的长处,对于就业也是如此。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可就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过程中,选择能够 化发挥自己优势、自身品格且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当高职学生具备可就业能力之后,善于用自身的优势为人生增值,便能够快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并且能够促使自身的成才、良好发展。
2 在高职院校中开发与提升高职学生可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适应自身职业需求、自身发展需要的综合性能力,可就业能力包含两个层面:其一,基础性的工作能力,这一层面主要包含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职业学习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技能、沟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适应环境的能力、职业的道德素养,而这也是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迈进职场所必须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职学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二,专业的技术能力,也是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核心的竞争力。开发与提高高职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以下则是在高职院校中开发、提高高职学生可就业能力途径的论述。
2.1提高高职教师专业水平,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为了能够完成开发与提升高职学生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各方面素养,在教授就业相关的课程时,高职院校应当安排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并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在知识结构方面努力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要投身到企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将现实和理论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引导高职学生“学以致用”,而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当前社会所需人才方向的研究,努力为学生创造到专业岗位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与机会。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就业培训活动,全面强化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 的培育经验,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座,及时更新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为了能够达到提高高职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学校还可以设置相关的考评标准,及时抽查教师的教学状况,从而不断激励着高职教师发展与进步,进而从最根本上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2.2积极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高职学校的可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并且学生的就业工作成效和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相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研究与分析,并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从而保证高职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和质量。就业指导应当贯穿到整个高职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校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研究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例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课程。当前阶段,许多高职院校依旧采取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简单粗暴地向学生传达就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并未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而有些老旧的教学措施也早已被社会所淘汰掉,因此,高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好线上市场,让高职学生能够灵活地借助各类就业平台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并在线上随时随地的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职业素养,加强学生借助网络求职的重要技能。
2.3调整高职院校教学结构,培养新型就业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应当是加强学生的技术性,借助这一途径来更好地培养职学生可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就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的需求作为正确导向,将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的核心。然而,就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而言,一些课程的制定具有极强的滞后性,和社会发展格格不入,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未做出一定的创新与改革。在这一模式下,培养出的高职学生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切实需求,甚至,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培养社会专业性人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联系,在设置相关专业时缺乏一定的办学特色,并未让高职学生在就业时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岗位。
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调整教学结构,将培养新型就业人才作为重要的发展项目,以高职学生为核心,循序渐进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在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后,可以做出适当变革,从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有的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与校外为高职学生建设了实训基地,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有的高职院校确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生产、科研、学习有机地串联到一起,借助多方力量培养学生的可就业能力;有的高职院校确立了“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依据企业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并且同时依照“订单”内容和模式开展教学组织,而企业则保证按时接收 的学生,从而不断推动高职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4扩大高职学生就业岗位,努力做好校企合作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学校、社会及国家应当积极努力地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为高职学生增加可就业的岗位,通过发挥“政行企校家”多方的亲情优势、校友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政策优势等,进一步整合与优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资源。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不断扩大高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全面建立实训工厂,从而实现合作共赢,不断提高高职学校的建设水平、教学水平。在另外一方面,校企合作模式还能够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实践能力。
例如,高职学校可以寻找与本校办园特色相近的企业,与之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训相关的人才,而相关的企业也应当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设备、办学条件,并且多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就业机会,从而不断优化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促使高职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促使高职学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5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深化职业道德操守
高职学生的心理原因也是影响其可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努力让高职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勇敢地踏出 步。
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期间,高职院校应当为其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础,以便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更好发展做好铺垫。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不断提升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引导高职学生在今后择业过程中能够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就业观念,同时,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重要理念,借此促使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断学习,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就业指导与社会典型案例充分结合到一起,从而避免乏味枯燥的教学。而在疫情仍未被消除的当下,高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