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有效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出新的全面部署。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毕业生不仅面临着与全球高端人才的同台竞争,还面临着与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的竞争。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蓝海。另外,在传统的政策性岗位、市场化岗位之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创新创业、自主就业等灵活的就业形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未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覆盖“学校—家庭—社会”全口径的联动机制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在帮助搜集筛选就业信息、协助推荐就业岗位、获取就业机会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责任,而且是一个系统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课题,破解难题的关键是多方协同、多项赋能、多措并举。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全员联动,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保障。

社会层面,在充分发挥市场的有效配置作用基础上,通过鼓励性政策动员市场主体向高校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多岗位。同时,适当向大学生倾斜政策服务资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夯实教育培训、福利保障、个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保障。发挥媒体社会责任,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大力弘扬扎根基层、扎根西部、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为毕业生勇挑重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打好前站。

学校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根据就业新形势、新特点,全面梳理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框架,深入研判学生就业面临的整体形势,全面摸排毕业生就业情况,提前做好研究部署。学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道“窗口”,需要充分发挥资深教授、系所主任、党支部书记、各类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力量,了解学生求职进展和求职意向,并对存在就业困难的同学,实施“一人一策”点对点联系帮扶、针对性推荐岗位。广泛联络校友,整合就业资源,从就业指导到优质岗位提供,助力学生踏上“有迹可循的成功之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家庭层面,切实开展家校共育,通过家庭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发挥家庭在职业选择中的积极影响,形成家校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局面。当然,毕业生作为求职就业的主体,首要是锤炼过硬的专业本领、提升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阔视野,主动应对就业挑战。

坚持系统思维,树立“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的大就业观

专门、正规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是职业发展与抵御失业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在劳动力市场就越具有竞争力。因此,保学业才能促就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业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职场能力,达成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并在步入职场后更充分地发挥专业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树立“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大就业观,坚持系统思维,构建联动机制。

招生环节,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和调整招生专业,制定与就业状况联动的招生调整机制,依据社会用人需求,持续优化招生专业。前置学生职业规划,做好专业选择指导。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指导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合的专业。同时,坚持做好总结宣传,树立就业优秀典型。

培养环节,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动态完善人才培养路线图和学生培养方案,以适应各学科特点,反映学科前沿、国家需要的知识图谱和本硕博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为牵引,打造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贯通式培养体系。要筑牢本科生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夯实研究生科研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形成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可视化教学体系。要建立入学“过关清单”、培养“责任清单”、毕业“能力清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环节,量体裁衣、矩阵化丰富就业指导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前谋划,对毕业生进行学业就业摸底。搭建顺畅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招聘信息和实习资源,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的放矢开展就业指导。结合线上、线下的招聘活动,将优质公共就业服务送进高校,校企协同育人。

提供精准服务,建立覆盖“观念—渠道—能力”全方位的工作体系

从人职匹配理论视角看,当毕业生兴趣、能力与就业岗位需求高度匹配时,可以充分调动毕业生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能。同时,在就业能力方面,毕业生也体现出缺乏自我认知、缺乏职业认知、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因此,要从树立职业观、扩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三方面,建立健全智慧化、全链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统筹规划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开拓渠道、有的放矢培养能力、用心用情开展指导,打好“组合拳”。

要潜移默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勉励毕业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梦想,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前沿去砥砺奋进,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同时,高校还应加大力度建立就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首先,继续加强用人单位“走进来”到学校举办招聘会,深入挖掘各方资源,同时积极“走出去”访企拓岗,促进市场化就业。其次,要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加大定向培养推送力度,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鼓励更多毕业生应聘重点领域和一线岗位。最后,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业教育生态圈,全面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总体来说,就业指导服务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因此,高校就业辅导工作要不断强化就业育人实效,创新方式方法,如“一对一”指导等,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岗位和行业咨询,有效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

科学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既是广大青年学子实现学校到社会平稳过渡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学校、家庭、社会需协同发力,做好短期应对与长期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提供精准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本文系该校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1XNDJ04]成果)

《中国教育报》年12月07日第7版

作者:刘畅黄昊撒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