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服务广大学生考研深造是推动整个学校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的有效举措;学生考研工作也是衡量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还是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大理大学着力打造优良教风学风,采取务实举措,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考研率不断攀升。
年至今,学校连续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 ,年成为全国首批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年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获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届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报考率、上线率均创历史新高,全校报考研究生人数为人,报考率32.82%,远高于云南省高校平均数的5%,全校达到国家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有人,占本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3.57%。其中,药学与化学学院、临床医学院本科专业毕业生报考率分别为66.42%和65.85%,达到国家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分别有96人和人,上线率分别为53.33%和44.75%。临床医学专业两个“卓越班”共有92名学生,55人考取研究生,考取率高达59.8%。临床药学是新专业,年 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高达43.4%,成为届毕业生考研的一匹“黑马”。
届毕业生被录取研究生的高校中,不乏双 高水平大学或国内外知名学府,如护理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朱苑榕同学被英国诺丁汉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彭熙、刘袁洪、杨月娇、徐荟芳、袁楚智、马孝红、张曦等同学,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 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一是尽早引导,确保学生考研有方向
学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大一开始尽早为学生学业及人生职业规划提供 服务。所有本科专业均开设《专业导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通识教育必修课,使大一新生入学时便清晰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就业时需具备的专业素质及技能、考研需做的相关准备等,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激发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执行能力。
二是优化体系,确保学生考研有支撑
学校大力优化课程体系,将原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新体系,专业教育平台保障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个性发展平台灵活设置考研选修课程模块,提高了课程开设和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和提高。重视教材建设,优先选用 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公认的高水平教材。让学生既能及时学习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又能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要求,更能为有考研志向的学生提供坚实的学识支撑。
三是严实教风,确保学生考研有底气
一方面,压实常规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涵盖本科教学工作全过程的8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使每一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年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走在同类高校前列。
另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以创赛为抓手、平台建设为载体,着力培养挖掘学生的科研创新创业潜力。指导、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 、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 、省级“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聘请校内外导师进行指导,提高参赛项目的水平。在指导学生科研和竞赛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学术思维的训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药化学院通过实施学业导师制,院内近1/3的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药化学院学生获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校级75项,省级23项, 17项,获 铜奖2项,省级金奖11项,省级银奖2项,省级铜奖5项,三年来获奖项目位居全校 ,金奖项目占全校79%。
第三,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学校强化科研育人功能,通过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内容丰富的选修课,及时把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热情,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精神,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邓巍同学作为 作者在英文核心期刊“BMCMicrobiology”、国内生态学顶刊“生态学报”发表学术论文,参与 科学基金研究3项,获第四届“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年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今年,邓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本校硕士研究生。
第四,提升教学能力,为考研提供强有力保障。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能力工程”,采取培养现有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利用“候鸟型”人才等措施,以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核心,以各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骨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使师资队伍总量得到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升。年,结合学分制综合改革,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进修访学、绩效分配、年度考核管理等办法,实施特聘教授制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逐步建立起多元立体的教师评聘、培养、考核、评价机制,汇聚 人才投身教育、潜心教书育人,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四是抓实学风,确保考研有氛围
学校积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各校属学院以“抓两头,带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