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被问及如何帮助大学生和农民工找到工作时,李克强说,对重点人群就业我们有重点扶持的政策,像今年大学毕业生创新高,达到万人,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今明两年都要持续提供就业服务。
00:16李克强表示,就业是 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
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投入的钱是最多的。我们的规模性政策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而且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采取的措施就是要把企业稳下来,岗位保得住,但要公平合理。而且我们还要采取资助企业以训稳岗的政策,今明两年将有万人次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给他们缓冲的机会。即便失业了,也要短时期内有再就业的机会。
李克强说,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云招聘”如何助力大学生就业?如何更好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抗疫常态化如何做到高质量就业?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快和中教君一起来听听这些两会“好声音”吧~
1
“云招聘”如何助力大学生就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招主要在线上进行,给毕业生和高校都带来一定挑战。早在2月底,教育部就推出了“”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各高校积极应对,采取诸多措施搭建“云招聘”平台,开展“云就业”辅导,进行“云手续”办理等,努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哪些变化和挑战?高校和学生如何适应“云就业”?面对这种短期突发困难,未来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疫情之下,传统招聘模式受到挑战
“东北大学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发现过去一些用人单位今年减少了一定招聘数量,这给学校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说。
“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有的毕业生原本准备签约的单位因疫情延迟签约……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王训练看来,高校要改变以往等待用人单位入校的工作模式,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加强资源的分类、筛选与整合,实现高效 指导。毕业生方面,则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招聘模式的转变,从以往等待用人单位入校、参加线下招聘会,转变为积极参与线上各类招聘活动并结合自身需求,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取舍。
“就业的根在经济,疫情过去后经济会复苏,就业率会上升,让我充满信心的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和快速推进。”赵继说,新基建囊括了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和产业衍生领域,就像是修建了一条“高速路”,肯定会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商业模式诞生,他对新基建将要带来的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充满信心和期待。
疫情过后,“云就业”或成新常态
疫情之下,就业市场“云”招聘平台、就业指导“云”服务平台、手续办理“云”管理平台、就业反馈“云”数据平台等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云就业”是未来的趋势。
“传统的就业招聘方式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盖面小、招聘方式单一、受时间和空间等限制较多,‘云就业’可以很好地破解这些问题,并成为未来就业的主渠道。”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说,厦门大学充分认识到这种趋势和变化,在就业工作中加强“云端”顶层设计,落实“云课”帮扶指导,拓展“云上”求职渠道,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架设“云梯”。
“这次出现的‘云就业’和全面铺开的线上教学一样,都是疫情倒逼和工作应急的产物,但都抓住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对教学、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必然对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疫情终将过去,但“云就业”必然会保留下来,除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更重要的是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和好模式巩固下来,成为统筹推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为高校全面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机制、流程和模式提供了契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在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办学,信息相对闭塞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更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痛点。
“对我们这样的西部高校,积极推进‘云就业’,绝不能满足于把它仅仅作为应急之举,解决当前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工作,而是要作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常态化战略措施持续推进和不断提升。”吴普特说,近年来,学校在“双 ”建设中明确提出并全力实施信息化战略,“云就业”就是从就业领域推进信息化战略落地的切入点,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强化“云就业”平台服务功能,提高“云就业”的 度、拓展“云就业”的覆盖面,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就业工作必须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
“从深层次看,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掌握包括‘云就业’在内的各种‘云端模式’,增强学生借助‘云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利用信息、驾驭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张荣说。
在吴普特看来,更深层次上,要认识到就业工作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业、毕业、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这“三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把毕业生输送到合适的岗位上,更要重视从就业上研究和剖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短板和深层问题,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王焰新认为,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格局,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满意就业,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双创带动就业,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校企协同育人,把学生的就业择业、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社会大系统,实现供求匹配同频共振。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不断提升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
赵继认为,疫情倒逼下,大学的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知识体系创新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培养方式,启迪学生智慧,训练学生思维,以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为着力点,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培养未来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2
如何更好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
“难是真难,我们学校今年也一样,但都在积极想办法。”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告诉记者。和他一样,不少教育界政协委员今年两会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