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一点书店,就小一点吧

“《音乐 》,这是纯粹的绝版杂志,它后来被停刊了,就再也没有了。它介绍了好多经典乐队,像U2,还有唱《Yellow》的那个什么什么?”

“Coldplay,”我提醒道。

“哦,对。年轻的时候,我从这里得到了好多关于音乐的信息。”

虽然声音温柔,说的话却像连珠炮一样啪啪啪敲打着我的耳膜,这样的口才应该属于天生的销售。的确,讲话的人是销售,不过是书店的销售,同时兼任客服一职,也是小一点·书店的老板,路遥。

排排坐,吃果果。自小一点·书店数过去右边为菜铺,左边为gyc咖啡馆,不长的五昭路上锅子里的烟火气与嘴巴、颅内的精神享受都齐备了。

这条笔直又不宽的小街表面安静,因小一点的到来,里子里汹涌翻腾的热闹更热闹了。

因为喜欢

“想像讀本屋那样,尝试一下,看究竟老老实实卖书卖不卖得出去。”

路遥是重庆人,在成都生活的时间总体不短。

高中、大学,路遥就开始喜欢逛书市,她经常逛梨花街与西南书城那一个地段,她觉得很有意思,很接地气很本土,而且里面的书打折厉害,新书7.5折、8折。

她非常喜欢去,后来书市搬走了,搬到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据朋友的消息,搬去的地方里面“闲散的”“娱乐的”人文书籍大大被压缩,剩下的基本为卖教辅书籍的书店以及培训班,路遥觉得很可惜。

几年前,忽然有一天,她逛到讀本屋觉得又找回了过去逛书市的感觉,然后疯狂热爱上了讀本屋这样的库存书店。

“讀本屋就是我的目标,我也一直想去工作,但是它太抢手了没有职位。我就等不了了,算了,自己开。”

开店前,路遥主要做境外旅游,公司亏损后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不考虑太长远的了,就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朝着书店调转了方向,进入后方了解到大型连锁书店与独立书店模式的差异,独立书店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她更想做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于是,她开启了疯狂摆摊模式,自然是摆书摊。怎么个具体摆法?她自己去联系所有的市集活动,见缝插针,可以摆就去摆。

她参加过好多市集活动,需要交付摊位费的、免费邀请制的,摆了半年时间。赚到钱了吗?“摆摊,我还赚到钱了啊。”

钱是赚到了,只是路遥觉得好累。流动的状态,不如稳定下来,结合成本的考虑,最终落地成了一家实体书店。

·绝版的《音乐 》

给书店取名字是非常纠结的过程,像晚读书店的洋仔尝试了各种名字后,都因跟其他品牌名字重合而抠破了脑袋。大抵,书店店主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不断取名,不断纠葛——

“有猫书店”,没隔几天决意松动,变为“严肃文学”。

“无聊桃花源。”一合伙人说:“这有些无趣,且太长。”

“有光书店。”倒过来“光有书店”。

“问号书屋。”取什么名字?的确,这是一个问号。

“待定书店。”反正也定不下来。

取名反反复复,某天饭桌上,合伙人惆怅,别人店名都是怎么取出来的。“像这个,LIMART,意为Lessismore;像那个,讀本屋,‘阅读本可拨开迷屋’;还有什么长野、刀锋、存在……”

“讀本屋,啊。”合伙人灵机一动,反正大家都喜欢,干脆就叫“读一本屋”。之后,书之旅、书之本事、非虚构书店、幸运书店,都嫌弃太土,没看得上的。

后来,有朋友看完《祖先》这本书(小一点有售哦),就提议不如取“碧山”?”接下来的接龙,“碧山”又改为“碧潭”,然后又到“飘雪”。这感觉就像在山脚下有三间书房外加一个院子。“飘了。小一点。”

小一点·书店就这样飘落到了大一点的世界。“所谓‘一书一世界,一叶一洞天’。在万卷如雪的世界里,任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讀本屋,是路遥和合伙人给自己树立的一个目标。出于对书店的喜欢,也出于对爱书人的顾惜。

书作为商品来说,还是要有性价比。独立书店跟大型连锁书店资源、定位、策略不同,路遥想淘一点精品书籍,或者大家真正喜欢看的,然后就是给到读者有力的折扣。

她一脸笑意,说自己本人的话肯定只卖打折书,真的是硬打。我瞥眼看,橱窗角落的王朔新书《起初·纪年》,硬打8.8折,其厚度越出了单支书架边缘。

放眼望去,书架上的,书桌上的,每本书封面上都贴着打折的小标签,4折,5折……很难不联想到讀本屋。

路遥也不吝惜对讀本屋报以赞扬之词。“讀本屋的模式、主理人的风格,影响了成都很多独立书店——就是实实在在卖书,给人感觉超级踏实。我就真的很喜欢这种风格。”

路遥也想尝试一下,看究竟老老实实卖书卖不卖得出去,所以,暂时没有准备什么活动,什么读书交流会都没搞。

因为归属

“书店是掩体。我可以吸取了能量后,再出去冲一冲也无所谓。”

独立小书店,能称之为“独立”,必然有其独立的气质与风格。区别于其他书店,路遥和合伙人也有一点自己想传播的内容在里边。

20平米,小一点不是一点小,被路遥视作“家”。她躲在里面细心归置关于家的一切。

·巴蜀专区

进门的左手边设立了“巴蜀专区”,陈列了巴蜀文化相关的书籍,大部头《成都街巷志》仅仅售约元。同行的南飞发出冲天的惊叫,就知道她先前买糟了。

这是路遥他们都很喜欢的一个部分,只是苦恼于现在淘到的书不多,能链接到的售卖渠道资源比较少,后面再考虑做更多的延伸。什么老建筑方面的书籍,包括现在很流行,也不很流行的行走阅读。

“客厅文学”,社科、历史相关书籍为主。她个人认为这些书籍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可以阅读,不都是在图书馆或书房才能完成。其实,花一点时间做一个简单的阅读也是可行的。

“郊游文学”,主打旅行、自然、艺术、文学。另外一块是“咖啡馆文学”,考虑到隔壁、对面都是咖啡馆,书店跟咖啡馆连成了一片。美学、时尚、电影、饮食就在这两个书柜里。

20平米书店,里外两间,外面10平米,里面10平米。路遥兴奋地把我们引向里屋——“书房文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经济心理类型相关书籍。

屋子里是两张方桌,像自家客厅,亲人,不远。或许,刚开业的原因,陈列的书籍寥寥,塞不满书柜巨大的胃口。

路遥也知道,“这几个书柜收纳的书总体来说还很少。”

瞬间,她的话题转换顺滑且快速,“但是,我了解到刘瑜、周溓老师,他们是两口子,所以他们的书就一定要放在一起。”其中一本被拿起的书,迅速回归原位,路遥打心底好像舍不得把它们拆散。

路遥尽量用场景去划分不同阅读区域,避免艰涩、精细、学术化的分类,一方面是自己执念使然,另外也贴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她把小一点·书店称之为:“一个场景书店,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场景氛围里。”

版块的分类灵感来源于荞麦,这是路遥很喜欢的作家。每个版块的Slogan都是荞麦书里梳理的Slogan,比如,“书房文学”里面有一句话“生活的精华就是要在目标的彼岸生活”。

其实下一句叫“不管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句话被荞麦写在了《郊游》里的开篇,她摘抄于另外一部作品《冷记忆-》,作者为让·波德里亚。版块的头图也是荞麦曾经分享过的。

是吧,每个版块都是路遥的印迹,也是路遥喜爱的作家、作品的印迹。论及这部分的时候,她能滔滔不绝,连水都不带喝一口跟你讲上半天。

都知道,开店,尤其是开书店的不确定性。小一点·书店纵身一跃,大胆开门营业,用“不止是勇”来形容不足为过。

哪里来的底气?

目前来说,开书店是基于一个非常粗浅的计划,路遥没有想太远,前三个月先看看盈利情况。如果不行,她说她随时准备出去摆摊再就业。

因为对自己的摆摊业务水平还是有信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