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
近日,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会议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纪律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据6月7日央视新闻)
相关文件(图源:教育部官方网站)
重申的意思,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强调,需要重申的问题,一定是普遍存在、情况严重、难以根除的问题。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现象,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就在教育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还有很多大学生反映自己不签三方协议就无法毕业、暂时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被学校催促、学校随意介绍不喜欢、不适合的岗位强行要求签协议等遭遇,毫无疑问,这些都属于教育部明令禁止的范畴,而很多高校却明知故犯。
按理说,学校只管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成长,增长见识,启迪心智。现在也早不是“包分配”的年代了,学生毕业后是否就业,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为什么高校不惜强迫诱导,做出各种与法纪政策不符,对学生极不尊重的事情,也一定要学生签了就业协议再毕业呢?说到底,都是就业率惹的祸。
不可否认,很多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就业率因此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筹码,很多家长和考生对此都特别看重。所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让学校看上去很厉害,高校会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就业率。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所有毕业生无论是否情愿,都一定要签就业协议。先把数据弄漂亮,至于学生工作的体验,今后的发展,可能承担的法律风险,就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了。本质而言,就是高校促进就业领域的“唯流量论”、“唯政绩论”。
被强行“催高”的就业率,当然是不靠谱的。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在学校的数据里“就业”,走出校门依然失业。三方就业协议本来是保障应届生就业权益的载体,却变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枷锁。高校如果眼中只有“就业率”,却没有一个个鲜活地等待就业、等待开展人生新篇章的年轻人,就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高校就业率数据统计,是学生培育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于国家政策调整与制定也具有重要参考性意义,所以更需要务求真实。虚假的数据不但让学生叫苦不迭,而且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就业环境都会有不良影响。
虚假就业率的窗户纸,早就该戳破了!此前,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看上去不完美,但很真实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但无损学校形象,反而因为诚信务实赢得点赞,可见,大众对于把就业率当“面子工程”的做法,已经非常反感了。
所以,教育部在这届学生毕业前,重申“四不准”纪律要求,表示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很及时,很有必要。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以具体措施保障高校落实,畅通了举报渠道,还要鼓励大家敢于举报,对违反规定的高校要有严格的、公开的惩处,对落实得好的高校要有政策性的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各高校转变思维,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长远而言,保证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构建科学平衡的高校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只有让高校在就业率数据上无法造假,也没必要造假的时候,学校才会真正将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