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时,意大利有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50.html

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字阅读约9分钟

每年到了六月底就是毕业季,近十几年来,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连年增长。前一阵,根据教育部统计,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万人,比年增长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22年的时间里,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11倍还多,不过,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从就业去向占比来看,这一千多万毕业生企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他们更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

◇-年,在不断扩招的同时,中国普通高校数量也翻了一倍,图为中国历年普通高校数量(年-年)

我们看大学生多,大学也多,北京有条学院路,两边都是大学。而我国的大学数量也从建国初期的多所,发展到了多所的规模。

不过,现在司空见惯的大学,其起源却充满了曲折,里面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今天就聊聊大学怎么来的。

要说大学怎么来的,先得说一件特别重要的历史背景——拉丁文翻译运动。

随着罗马帝国衰落,导致大量学者带着文化书籍出走,其中一些人跑到中亚地区。这也导致宗教势力在欧洲的崛起,教会控制了世俗权力。

这些出走的学者到了中亚地区之后,被当地阿拉伯人接纳。之后的几百年,这些避难的学者陆陆续续把欧洲的著作翻译成了阿拉伯文。这些东西就在阿拉伯地区保留了火种。反而在欧洲,这些东西是看不到的。当时的欧洲人最多知道他们有过这么一些大人物的存在,像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他们具体干了什么,没人清楚。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后来随着历次十字军东征以及人口迁徙,不少欧洲人接触到了阿拉伯人。这些欧洲人惊讶的发现,阿拉伯人居然对自己的历史更了解。深入交流之后,他们得知原来那些传说中的东西,在阿拉伯居然有保存。于是乎,这些欧洲人又开始把翻译成阿拉伯文的著作翻译成拉丁文。说着简单,其实这个翻译运动事件跨度非常大,前后经历了好几百年的时间。

翻译完后,欧洲学者一看,原来自己历史上还有那么光辉灿烂的文化,跟现在教会说的完全不一样。于是他们集中到意大利一个叫博洛尼亚的地方,年建立了一所专门翻译研究罗马法的法学院。这就是博洛尼亚法学院,也就是现代大学的前身。

他们研究的是罗马法,那跟教会所说的完全不一样,于是教会开始疯狂攻击这些学者。博洛尼亚法学院的学生们不得不寻求各种庇护,才能保证安全。

当时教会的主要对手其实不是这帮学生,而是神圣罗马帝国。神罗的皇帝跟教会很不对付。为了扭转这个局面,神罗历代皇帝们都付出不小努力。有个叫腓特烈一世的皇帝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腓特烈一世是亨利四世的曾外孙,他为了打击教会,拉拢一切反对教会的力量。后来听说在博洛尼亚这个地方,有一帮学生,天天研究罗马法,还被教会压迫,觉得可以拉拢。于是专门来到博洛尼亚,跟这帮学生见面。

◇腓特烈一世(年—年6月10日),绰号“红胡子”或“巴巴罗萨”,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首位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年6月8日—年6月10日在位),德意志历史上 的政治家、军事家。

博洛尼亚法学院的学生见到皇帝,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终于来做主的了。就一起写了封请愿书,控诉教会的暴行,希望皇帝给自己做主。腓特烈一世顺水推舟,为这帮学生特批了几项制度。

比如说不能对学生收税,不能因为学生欠钱而 学生,学生租房必须打折,甚至包括法学院的司法独立权。说白了就是,原来学生犯了法,只能让教会审理,那肯定没好。现在学生可以选择让自己的老师审判自己。这相当于在教会眼皮底下安插了个国中之国。

当时的博洛尼亚法学院牛到什么程度?就连学什么内容,请谁来当老师,老师发多少工资都是学生说了算,整个法学院也都是学生管理。这种学生管理的法学院有了个新的名字,叫学生联合会,拉丁文翻译成英文就是university,博洛尼亚法学院正式改名:博洛尼亚大学。这就是人类历史上 所大学。

◇14世纪时期博洛尼亚大学的课堂图景

学生得了好处,自然要报答皇帝的恩德。在翻译解释罗马法的时候,顺理成章的倾向于皇帝。皇帝以此为依据,跟教会对抗中也扭转了不利的局面。神罗皇帝得了好处,那肯定得把好处无限放大。于是之后的神罗皇帝颁布法律,只要别的地方能成立大学,当年给博洛尼亚大学的好处都有。于是整个神罗乃至欧洲,大学越来越多。

不过此时的大学,性质发生了些变化。神罗皇帝给了学生太多权力,导致学生干的越来越出格。反正犯了法也可以内部审判,哪还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有大学的城市,学生经常跟当地百姓发生冲突。有些地方甚至爆发了大规模械斗。像是博洛尼亚这个大学发祥地,当地市民组织在一起,好几次把学生赶出城,什么时候写了保证书再也不闹事儿,才能回来。甚至学校里的老师站在市民一边。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老师工资发多少,老师讲什么,都是学生说了算。有些学生为了防止老师嫌工资低跑路,就把老师关起来,或者派人24小时看着老师。老师哪能忍得了,加入反对学生的队伍也正常。还成立了老师联合会,翻译成英文叫college,中文叫学院。

◇中世纪的课堂

学生和老师市民矛盾越来越尖锐,没想到出面调和的反而是学生最不待见的教会。教会颁布两项措施。一个是给学生颁布大学教学许可。这是什么玩意呢?

当时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留在学校授课,不过每年毕业的人数肯定是超过教师需求量的。于是毕业生只能跑到别的大学教课。不过当时每个大学之间的联系并不多,授课内容也是自己学生定的各不相同。所以到别的大学授课是件挺难的事儿。不过如果教会给了教学许可,那毕业生就可以到别的大学授课了。教会等于给学生提供了工作机会。

同时,如果毕业生不去当老师,这个教学许可也能作为他的学历证明,在社会上也能有一席之地。

教会干的第二件事就是颁布法令,所有大学,都要用教会统一发的学历证明。一切自己发的毕业证明都无效了。按理说这条法律学生肯定反对,但当时,他们已经闹得天怒人怨,就连神罗皇帝都懒得支持他们了。于是学生只能乖乖回学校上课,换取教会发的学历证明。

教会发的学历证明特有意思,分两种,一种是学习时间相对短,就算去教课也只能教一门课。一种是学习时间长,可以教所有课程。这两个等级一个叫学士,一个叫博士。学生毕业之后,也专门有个发证书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今天大学毕业典礼的前身。而且因为学生必须乖乖学习,不闹事儿,教会才能颁发证书,所以从那时开始,大学当家做主的再也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和校长了。直到今天,我们都能在大学里看到当年这些制度的影子。

当然了,教会发布这两项政策的初衷,只是想拉拢学生,让他们别再研究罗马法,好好钻研圣经,为教会所用。但大学从出现那天,目标就是传播知识,而不是做教会的话筒,这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乃至思想启蒙运动打下基础。可以说,大学出现的意义,毫不逊色于蒸汽机乃至后来的电气革命。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