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全市就业促进工作实录
今年4月以来,省、市、县三级人大上下联动对就业促进法开展执法检查。
8月31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就业促进法执行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全市就业促进工作开展专题询问。10位常委会委员和2名网民围绕稳就业、促进高质量就业、创新创业、财政支持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统筹城乡就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提出询问,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雪强:
我市在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助力共同富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如何加强就业政策的统筹协调,提高政策使用率和覆盖面?
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柯吉欣:
近年来,杭州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具体工作表现在“五个着力”:一是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岗位。扎实开展稳就业惠民生攻坚行动,打出社会保险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今年来,全市共返还、发放、减征社保相关资金63.36亿元,惠及企业.72万家次,并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精简经办流程,加快资金拨付,增强市场主体应对困难底气。二是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三是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构建“五彩大创”服务矩阵,完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帮助大学生在杭创新创业出彩。四是着力促进就业服务提质。做好常态化企业招聘用工服务,今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场,提供就业岗位.43万个。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服务针对性、有效性。深化就业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质效。五是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活动,巩固根治欠薪工作成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在就业政策统筹协调上,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就业政策整合,形成一个指导性文件《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共富型高质量就业的实施意见》,同时拟定了若干个配套实施细则,提升政策合力,扩大政策覆盖面。二是建立协调机制,成立杭州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失业预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稳就业。三是加强督查激励,将就业工作纳入市政府综合考评,开展稳就业保就业行政奖励,将企业用工指数纳入全市赛马激励指标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悦: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了哪些举措?落实情况如何?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
主要做法是打好“六个一批”组合拳:一是落实政策支持一批。对来杭工作符合条件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等群体发放相应生活补贴,截至目前,共发放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人次、补贴金额2.07亿元。二是开发拓岗招聘一批。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场,提供就业岗位.43万个。三是公共岗位吸纳一批。积极通过市公务员、市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岗位招考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实习见习留下一批。推出“万朵浪花”全球大学生实习计划,提供2万个以上暑期实习岗位。落实大学生就业见习训练政策,提供见习训练岗位3.5万个,发放各类见习训练补贴.54万元。五是鼓励创业带动一批。落实好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带动就业(参保)人。六是困难帮扶兜底一批。实施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施清单式管理,做到%帮扶。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悦:
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市科技局局长周扬:
一是做好规划引导。高标准编制《杭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多个专项性政策,形成完善的激励创新创造政策体系。二是打造双创平台。构建了“创客—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了“热带雨林式”双创生态系统。三是培育创新主体。建立“创客—市雏鹰—省科小—国高企—省小巨人—省领军”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厚植“科创森林”,量质并举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四是积极助企纾困。加快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形成了以科技担保、科技周转和引导基金的“金”三角式科技金融体系,有效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稳定就业面。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昊明:
我市近五年来就业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情况如何?
在发挥财政资金绩效上有何举措?
市财政局局长谢建华:
近5年(—年),全市共安排就业资金83亿元,年均增幅4%。其中,近五年市财政安排本级支出5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在提高资金绩效方面,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会同市人社局共同制定《杭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整合提升政策。配合人社部门对30余项就业政策及资金实施情况开展新一轮评估清理,整合提升政策效能。三是强化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科学的就业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评价的指标库。四是实施资金直达。建立就业资金直达监控体系,实现资金动态监控贯穿到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确保财政资金快速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蒋应成:
在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萍:
一是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年全市市属高职院校毕业生达到1.19万人,招生人数达到1.39万人,与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5%和25.7%。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杭州产业地图,优先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倾斜。目前,全市中职、高职专业布点数分别为个、近个,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模与我市三大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契合度高度吻合。三是精准助力企业发展。实施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程,建设特需专业7个、技能名师工作室16个、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12个。四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以及乡村振兴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年开展社会培训量累计约41.6万人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英英:
如何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有就业能力的低保低边、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和残疾人群体就业?
如何保障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
市人社局高度重视困难人员就业促进工作,将劳动年龄段内登记失业人员中的低保低边家庭成员、残疾人等5类人员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通过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实施精准服务计划和开展专项活动等手段拓展其就业渠道。
在保障低保低边、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就业方面,一是优化服务手段,根据服务对象需求精准开展职业能力评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工作。二是搭建服务平台,举办各类就业分享会、创客云空间等活动。三是完善服务机制,持续推进“三个百分百”专项行动,开展残疾人就业状况及需求全员调查。
在保障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方面,一是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提升用人单位尊法守法和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二是严格审查招聘信息,杜绝性别歧视内容。三是严查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畅通女职工维权渠道。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魏丹英: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农创客”的政策指导和援助帮扶?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吉峰:
一是抓好平台建设,持续举办农创客大赛,打造回乡返乡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招引优秀人才落户杭州。二是抓好分层培训,推进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实施,加强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建设,深入实施多项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工程。三是抓好金融服务,推出乡村振兴人才银行“春雨计划”,于年—年滚动提供不少于亿元乡村振兴人才专项信贷资金,累计向乡村振兴人才和农业龙头企业授信金额.88亿元。四是抓好党建引领,会同团市委成立杭州市农创客联盟,并指导各地积极推进农创客联盟、新农人联合会等组织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志明:
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
一是精准开展就业服务,主动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需求,精准开展招聘活动、劳务协作、职业指导,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岗位智配”,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引才和促进就业作用,破解“人岗不匹配”问题。二是全面提升就业群体技能素质,通过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实现培训供给多元化、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深化技能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破解“供需不匹配”问题。
今年1—7月,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9.8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9.52%。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3.7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8万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利敏:
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扩大政策受益的覆盖面?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
一是加强协同,形成政策合力。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杭州市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办法(试行)》,对平台企业采取劳务派遣、外包等合作用工方式情形相应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明确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其他部门协同责任、行业组织监管协调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统筹促进平台经济发展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制度,建立权益保障联动调解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聂江:
如何在抓好顶层设计、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体现就业优先理念、保障就业形势稳定?
市发改委主任孔春浩: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万”的战略目标。制定《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年)》,进一步夯实我市就业服务管理基础性政策。二是出台纾困政策。推出经济开门红“杭十条”、服务业纾困“四十条”以及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52条,协调职能部门落地一揽子配套政策,为企业纾困送上“及时雨”。“亲清在线”平台兑现的扶持资金达到亿元。三是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抓项目、扩投资”1+6专项行动,迭代升级经济稳进提质各项攻坚措施。梳理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债资金亿元、各类企业债资金近亿元。四是推进共同富裕。出台“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地位,帮助大学毕业生、困难群体、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增收。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国钦:
如何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更好地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
一是建设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县两级统一规范、上下贯通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就业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二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成两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省级产业园,集聚了一大批人力资源服务名企。全市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行业企业招聘、推动劳务协作等一系列专业化、市场化活动,发挥市场引才排头兵作用。三是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推进数字化改革。开发重点群体帮扶应用场景,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按照“发现-服务-就业”闭环治理思维,再造帮扶业务流程,重塑帮扶机制,推动政策直达、岗位智配等就业帮扶工作精准落地。四是推进就业服务标准化。开展基层就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各方面制定统一、标准的细化服务标准和流程。
网民提问:
对于现在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就业,有何解决办法?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萍: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发力,推动解决。政府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统筹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组织、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企业层面,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服务型企业以及在基层的企业,要通过合理渠道主动对接高职院校毕业生,加强企业宣传介绍,提升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认同感。学校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置专业,采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鼓励在校生到企业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网民提问:
如何申请一次性扩岗补助?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茂东:
为推动扩岗助企政策精准滴灌,让广大企业早受益、“真解渴”,市人社局依照“方便、快捷、规范、安全”原则,采取“免申即享”的方式,主动筛选、精准核查,无须企业申报,直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如企业因信息不全等原因无法通过“免申即享”享受政策,可凭《一次性扩岗补助申请表》、企业营业证照(电子证照已共享的无须提供)、劳动合同,通过线下窗口(建议可到缴税所在街镇窗口)进行申领。目前,线上(浙里办App、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申报程序仍在完善中,具体开通时间须待省统一部署通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