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成为一名化学教师的梦想,福建一所高校的夏范范在选专业时,毅然选择了化学专业。被化学专业“圈粉”,是因为夏范范初中时在学校开设的化学实践课上感受到了自然科学的魅力。在大学里,她也总是能发现化学的美妙之处。“化学就像一种神奇的‘魔法’,当我看到经过8天努力合成的电池能够在电路上正常运行,看到原本只在售卖柜中见到的口红、护手霜被自己制作出来时,总会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当年在志愿专业中填下“机电工程”的陈成辉完全没有想到,几年后的自己会在云贵高原上挖坑、布线、拌水泥、安天线,建起小型射电望远镜阵,搜寻来自宇宙的微弱信号。高中刚毕业时的陈成辉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了“应该不愁就业”的工科类专业。进入大学后,丰富的涉猎让他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跨专业考了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研究生。如今他正在这一领域读博:“我学到的专业技能,比我的专业名字更重要。”随着各省高考成绩和分数线陆续公布,许多高考生迎来专业选择必答题。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及职场新人发起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专业选择考量和在大学里的专业学习体验,共回收来自所高校学生或毕业生填写的有效问卷份。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专业时,就业情况(79.79%)是受访者认为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外还有专业的未来发展(72.66%)、个人的兴趣和特长(70.61%)等。就业、个人兴趣、国家社会需求等是选专业主要考量因素就读于安庆师范大学的李妍纯惠用“手足无措”形容自己填报志愿的场景。在她看来,刚从高中机械的学习生活中脱离出来,自己缺少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对各个专业的了解也十分局限和单薄,“再加上自身信息搜集的能力较差,身边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我只能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考量各专业的发展前景”。中青校媒调查显示,57.18%受访者在选专业时比较迷茫,22.36%受访者感到非常迷茫,20.46%受访者没有感到过迷茫。对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不明确(65.77%)、对专业了解有限(55.42%)是主要原因。在陈成辉看来,高中阶段能涉猎课外领域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对各个专业、行业的了解有限,甚至抱有刻板印象是很正常的,对于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进行判断,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但陈成辉觉得专业选择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在20岁左右的年纪,有很多调整和试错的机会。曾经有明确目标的林子轩,读大学后想法慢慢发生了转变。因为被一部影视剧中的律师风采所折服,他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里填了“法律”,在同一学校的第二志愿里写下了“新闻”。被新闻专业录取后,他在大二辅修了法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些悬殊。”法律学习需要掌握很多繁难、枯燥的法条,尽管理解要想成为出色的律师,这些学习必不可少,但林子轩很快发现,影视剧赋予角色的光环给他蒙上了滤镜,而他并不适合学法律,反而是需要接触很多新鲜事物、和人打交道的新闻传播专业,很适合他的性格。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专业时,受访者主要会考量个人兴趣(55.96%)、国家及社会需求(41.55%)。除了吸取亲友建议外(47.90%),网络也是受访者查询或咨询专业选择建议的重要渠道之一(33.79%)。综合考虑了自己擅长的学科和兴趣方向,刘志成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和生物科学纳入了自己的考虑范围。在网络上搜寻很多资料后,刘志成对“能与生物打交道”的专业兴趣愈发浓厚:“最终,我与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下了缘分。”“因为高考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所以我决定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在确定了可能会被录取的学校之后,李妍纯惠便“集中火力”,在专业选择上下起了功夫。“先通过学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