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康复治疗从业者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想必经常听到康复治疗在我国发展较晚,属于新兴学科,目前需求量巨大。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说法没错,但又不完全对。1、治疗师很缺,这个概念很大程度是大数据告诉我们的。比如据统计,年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而发达国家(如美国)该数据则达到5:10万;再比如年美国的作业治疗师与服务人群比例为1:32;而中国是1:等等。但这都是宏观的概念,聚焦在每个个体上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就像财报上的平均薪资一样。2、学校告诉我们很缺人,医院都要配置康复科,必须有pt、ot、st和假肢矫形师。这些是不假,但是有些事情他们没有说。国际康复的发展应该是在一战以后,为了给大批的伤员加速恢复的机会,有了一些专业人士投入到相关的领域,也就是早期的pt和ot,而国内应该是08年地震之后,由各路先进势力注入内地,才有了康复事业的发展,屈指一算不过十数年。这些年,国内康复事业发展的还算不错,大力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路,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理念和技术,比如麦肯基、美特兰、美式整脊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同时也有了大批出国深造的康复人才回归国内投入到康复建设当中,大部分来自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内最早的康复研究生应该是09-10年香港理工大和川大联合培养的那两届学生。医院的主任级别人士了,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临危受命,年轻有为,所以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但对之后的几批甚至十几批毕业生来说,这些“开山鼻祖”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大概率不会退休,且如果他们愿意,会一直担任要职,医院扩建之外很少能有机会每年都去招新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新的岗位发展哪有地方给其他人机会呢?医院康复科专家列表中,具有相当比例教授出自该时间段的联合培养。更加艰难的是,近几年本科的全面扩招,康复专业也不例外,这就导致本就不太充足的优质岗位需要更多的人竞争上岗。知乎用户徐乐义就提到:他所就医院,前段时间招聘3个治疗师合同制岗位,人事处反馈有多本科报考,简历看不过来了。而就在5年前,招聘一个治疗师岗位,大概只会来3个人应聘,有时候为了凑人数,符合 招聘人员比例,应聘人员还要找同学过来冒名考试。就业难≠难就业要真说就业难,各大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