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做法之1:重庆市潼南区推进柠檬技术研发转化
年,潼南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3%,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发展柠檬种植基地,制定标准及技术规程。二是建立柠檬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产生柠檬精深加工技术余项,形成饮料、食品、美容护肤品等5类余种柠檬产品。三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两家龙头企业建成柠檬汁、柠檬果胶、柠檬软糖等10余条生产线,以“基地在村、初加工在镇、精深加工在高新区”模式,带动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20多家初加工企业共同发展。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潼南区柠檬鲜果年产量近30万吨、年产值18亿元,助力果农每亩增加了元收入,举办四届“中国·重庆潼南国际柠檬节”。
典型做法之2: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举办农创项目路演
年,枫泾镇国土面积92平方公里,镇域常住人口1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4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亿元。
(一)主要做法。枫泾镇搭建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平台,联合江浙沪皖等省市农科院共同打造“长三角农创路演中心”品牌。一是技术路演,汇聚科研院所、资本、创业者、农户之间的沟通渠道,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转化应用。二是问需路演,把技术需求侧推至前台,科研院所直接精准听取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三是巡回路演,联合有关省市农科院进行跨地区的技术推广,举办技术交流、项目对接和市场推广活动。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枫泾镇举办农创项目路演40余场,转化项目60余个,吸引众多大学生等人才返乡创业,建成芝麻、黄桃、石榴等绿色农产品基地,打造稻鸭共作、稻虾共养等生态养殖区。
典型做法之3:河南省长葛市建设现代种业研发平台
年,长葛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7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引进法国和德国等国外研发机构,中国农科院、浙江农科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等国内科研院所,以及若干种子企业,共建种业试验基地。二是依托科研院所专家培育本地农业人才,并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理论培训、田间实操、参观实践、农业大讲堂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
(二)主要成效。长葛市入驻了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30余家,建成了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试验区域余亩,试验种植了多个瓜菜新品种,其中在全国推广了个,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瓜果新品种展示基地。辐射带动了若干乡镇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带动多户农民就业增收。
典型做法之4:山东省淄博市推出“数字农业贷”
年,淄博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3%,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信用评价标准不足、缺少有效抵质押物、农业经营风险相对较高等因素,银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领域投放意愿不强,农民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二)主要做法。淄博市联合山东省农担淄博管理中心、中国农业银行淄博分行推出“数字农业贷”,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数字化改造、涉农场景应用拓展等,发放优惠贷款。一是农政银担紧密合作,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镇乡村推荐需求客户,银行对接服务。二是享受山东省财政厅贴息,贷款额度10万—万元、期限1—3年,农业银行执行优惠利率,农担机构负责贷款担保并向山东省财政厅申请贴息,贴息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低于年均2%。三是集群化批量化发展业务,因地制宜制定各类特色金融产品,对蔬菜大棚、猕猴桃、黑牛、苹果等22个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支持,支持高标准数字化大棚建设、养殖场地数字化改造等,探索推行技术托管模式。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9月,为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数字农业贷”,贷款金额4.2亿元,完善了农户专属贷款机制,低成本金融资金持续流向农业农村。
典型做法之5:河南省兰考县全面发展普惠金融
年,兰考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7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
(一)必要性。兰考县乡村金融基层网点及信贷人员不足,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部分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记录空白,金融机构不敢贷。
(二)主要做法。一是构建“基层党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多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站,名协管员开展工作,延伸乡村金融服务半径。二是建立普惠授信体系,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三是发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协管员熟悉村民情况的优势,进行贷款把关、项目走访和还款提醒,形成“贷中贷后有管理、信贷风险有预警”;成立不良贷款联合追偿小组,建立追偿机制。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兰考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亿元。
典型做法之6:浙江省湖州市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年,湖州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6%,城区常住人口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实行保费补贴,将补贴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截至年,保费补贴投入余万元。二是优化参保理赔机制,对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实行直接投保、一对一签单到户,对一般农户实行以镇或村为单位集中投保。建立大灾应急理赔特事特办机制,简化定损流程、加快理赔进度。三是设立地方特色险种,如芦笋价格指数保险、毛竹收购价格指数保险、湖羊养殖保险、蚕养殖及蚕茧目标价格保险等。
(二)主要成效。年,湖州市开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35个,其中地方特色险种16个,参保农户5.7万户,承担保险金额43亿元,赔付万元。如,长兴杨梅采摘期降雨指数保险承保面积1.7万亩,因雨季持续降水、多次触发理赔,人保财险赔付余万元,是农户自交保费的11倍,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
典型做法之7:福建省仙游县创新乡村担保融资模式
年,仙游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9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4%,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亿元。
(一)主要做法。仙游县探索以纯信用、免担保、纯线上、可自助、可循环的生产经营贷款模式为基础,以入股农民合作社的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可预期经营效益为担保,创新推出“农地+农户+合作社+征信”的担保融资模式。
(二)主要成效。仙游县农业银行向金溪村农民合作社发放贷款0余万元、授信农户户,金溪村建成1亩有机茶示范基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典型做法之8:河南省长葛市探索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融资
年,长葛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7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试行“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政府风险补偿资金”的融资模式。二是协调试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情况,推出信用类和抵押担保类等多种贷款产品。如,长葛市农商行“农地通”、长葛市轩辕村镇银行“利农通”两项产品,打破了传统信贷产品模式,使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户无实物抵押担保、获得信贷资金。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长葛市发放抵押贷款多笔、金额4.5亿元,有效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获益。
典型做法之9: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推动生猪抵押融资
年,花都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亿元。
(一)必要性。乡村金融领域有个比喻,“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指的是活物难以作为农户或企业的抵押担保物。这使农业农村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等融资支持,严重限制农业扩大再生产。
(二)主要做法。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在花都区设立了全国首家绿色分行、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提供多种绿色金融服务。其中,通过对生猪养殖业的分析研判,探索推出将生物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的新融资模式“绿色养殖支持贷”。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为生猪绿色养殖企业增量授信了2.5亿元、投放了2.3亿元,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保障了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促进了广州市生猪产能快速恢复。
典型做法之1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拓宽乡村资产抵押担保范围
年,齐齐哈尔市国土面积4.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6%,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
(一)主要做法。齐齐哈尔市联合若干金融机构,推行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农村集体资源使用权、预期收益权、大中型农机具和不动产产权“四权”抵押,单笔贷款额度上限万元。加强县乡村三级监管,对资金使用和预期收益进行全程监管,对贷款违约进行有效处置,调动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年底,“四权”抵押贷款投放近亿元,农民融资渠道更加便捷顺畅。
典型做法之1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年,武进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使用权网上交易规则、入市净收益管理办法、开发项目审批管理办法等制度细则,明确了入市主体、入市范围、入市途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二是推动村级规划编制、管控、实施“一张图”,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平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同网运行、同网竞价、同网交易。三是建立转让和抵押机制,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二级市场。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8.7万亩、金额超过50亿元,土地增值收益36亿元。
典型做法之12:重庆市大足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年,大足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亿元。
(一)主要做法。大足区按照“确权是基础、规划是前提、交易是关键、分配是核心”思路,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一是明确入市规则、对象、范围和主体,确定入市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体系,分地区分用途分交易方式建立调节金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大足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余宗、0余亩,交易金额11亿元,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典型做法之13:江西省鹰潭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年,鹰潭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4%,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以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为抓手,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制定入市办法、储备办法、交易办法和基准地价等制度,完成入市交易30余宗、面积余亩。二是引导银行加强信贷产品配套,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发放抵押贷款,办理贷款业务1万余笔、授信36亿余元。
(二)取得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价款近0万元,多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平均超过15万元。
典型做法之14:黑龙江省安达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年,安达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摸清底数,全面核查出符合入市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多宗、面积近0亩。二是评估地价,在城市基准地价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安达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在政务服务大厅内开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窗口。三是建立制度,对入市主体、入市方式、审批程序、价款支付、使用年期等作出具体规定。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安达市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3宗、面积亩、金额余万元。
典型做法之15:贵州省湄潭县探索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年,湄潭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亿元。
(一)必要性。湄潭县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内土地大量荒废闲置,亟需妥善处理盘活、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二)主要做法。一是拎着“三证”进城,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三证”确权登记颁证。二是对照“三有”退地,按照有稳定收入、有安全居所、有养老医疗保障“三有”标准,严格筛选自愿申请退出承包地的农户。三是严格“三级”审核,经村民小组审核权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审核条件、镇政府审核把关“三级”审核,核定承包地权属,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四是确认“三签”履约,施行由所有权人与承包人签字确认土地价值评估报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收储补偿协议书、土地交接确认书的“三签”模式。五是筹措“三方”资金,镇政府设立土地退出收储资金,有经济积累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直接支付补偿费用,经济积累不足的由拟用地方预付相应款项。
(三)主要成效。湄潭县在依法保障农民享有农村各项权益的基础上,探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路径,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户财产性收入,退出农村承包地近亩,支付多农户0余万元补偿费用。
典型做法之16: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
年,武进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管理平台,23.5万户宅基地资格权入库。二是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由农户自主出租或自愿交给集体经济组织,租赁给乡村旅游经营者作为民宿,或满足入乡就业创业人员住房需要。三是乡镇政府研究制定补偿标准,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余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通过精细整理腾退的宅基地和碎片化集体建设用地,新增农用地1.4万余亩。
典型做法之17:安徽省金寨县探索优化农村宅基地布局
年,金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4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亿元。
(一)必要性。金寨县村庄空心化现象突出,土地资源大量闲置。亟需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释放潜在价值。
(二)主要做法。一是优化村庄布点规划,按照“一户一宅”,引导农民自愿有序向规划点集中。二是建立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制度,对每户宅基地超过平方米的部分,按阶梯累进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对新建宅基地低于平方米的,按元/平方米给予财政奖励;对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但自愿放弃申请的,按2万元/户给予奖励。三是释放政策叠加放大效应,引导农村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等的农户搬迁,自愿退出宅基地可获补偿8万元,叠加易地扶贫搬迁或水库移民等补助可达15万元。
(三)主要成效。金寨县4.4万余户自愿退出宅基地,新增耕地4万余亩;2.5万户、8万余人搬迁到中心村、镇区和县城,享有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并消化城镇房地产库存1万余套。
典型做法之18:重庆市“地票”制度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失衡
年,重庆市国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5%,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近些年来,重庆市城镇化速度较快,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短缺,但农村却闲置废弃大量集体建设土地。
(二)主要做法。一是制定“地票”管理办法,明确土地交易方式、转让方式和使用范围。二是规范复垦项目管理,稳妥把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工作节奏,优化复垦流程,严格复垦条件,加强与“占优补优”等工作衔接,坡度大于25度的不纳入复垦,复垦地块必须与周边耕地相连,耕地少占多补、守住耕地红线。三是建立“地票”交易信息管理系统,对地票申请、交易、价款缴纳、价款拨付环节,实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保障流程公开规范。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重庆市交易“地票”35万余亩、近亿元,其中在脱贫区县交易了25万余亩、近亿元,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地票纯收益按85:15比例,分配给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惠及40余万农户。
典型做法之19:重庆市巴南区探索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户在农村权益
年,巴南区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亿元。
(一)主要做法。巴南区构建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户在农村权益“1+4+1”制度框架,即1个指导意见、4个具体办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1个扶持政策。一是退出原则,坚持自愿有偿、平等协商、退用结合,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二是退出条件,拟退农户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住所,后续生活有保障,并取得相关权利人同意。三是退出程序,明确从申请到公开交易的退出流程,确保公开有序。四是监测机制,建立利益沟通、社会保障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取得成效。一是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如学堂堡社7户农民退出农村权益,获得补偿费用万元,农户的闲置资产“变废为宝”、得到充分利用。二是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缓解了土地撂荒和碎片化问题。
典型做法之20:辽宁省海城市设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市场
年,海城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亿元。
(一)必要性。海城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面临农村要素市场主体地位缺失、农村大量资源资产“沉睡”等问题,亟需加快推动农村产权平台化交易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主要做法。一是成立东北地区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市场,在20多个镇区建立分支机构,在近个行政村设立农村产权信息员。二是赋予交易市场权属审核、资产处置、交易鉴证、抵押登记等功能,制定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细则。三是开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所有权等10余类交易品种,开发农业大棚、养殖禽舍、果品保鲜库等10余种抵押融资产品。四是经鞍山市政府授权,交易市场可承载鞍山市域内的农村产权交易。
(三)主要成效。一是截至年下半年,交易市场举办大型交易会40余次,成交标的0余个,交易金额11亿元;流转农村承包地60余万亩,村集体收入6万元、村均收入近20万元;发放农业设施证个,发放贷款金额10余亿元。二是促进建立了村级“专业评估+村民代表大会”的农村产权交易底价形成机制,并推动了村务公开,遏制了以往“暗箱操作”“袖口交易”等农村基层腐败问题。
典型做法之21: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建立农村产权网络交易平台
年,高陵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及网络交易平台,形成“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流程、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监督管理”的“五统一”标准。二是在农村产权权属确认、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产权登记、产权交易、抵押贷款、资产拍卖、合同鉴证、纠纷仲裁等环节,施行无缝衔接、环环相扣的“一站式”办理程序。
(二)主要成效。高陵区农村资源资产交易更加便捷,土地流转更加规范顺畅。如,某村农民合作社通过线上竞价,以近万元拍得余亩承包地的12年经营权;某企业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与保险公司签定土地流转保证保险协议,当企业无力支付农民租金时,由保险公司履约代为支付。
典型做法之22:四川省富顺县推进返乡人员就业创业
年,富顺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72万人,城镇化率42.3%,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成立返乡创业协会,开展农民工及家庭实名制全覆盖调查登记,搭建“返乡创业人才项目汇”“农民工大讲堂”等活动平台。二是开展稳定就业行动、创业扶持行动、“红雁”回归行动、双创孵化器创建行动,提升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扶持。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富顺县发放扶持补助资金余万元,扶持返乡创业企业1余家;新增返乡创业企业余家、个体工商户1.7万余个,返乡创业人员达3万余人,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归雁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56%。
典型做法之23:重庆市开展“三师一家”入乡服务行动
年,重庆市国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5%,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重庆市开展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三师一家”入乡服务行动。一是由市和区县两级深入问需、因岗择人,共同选派专业人才。二是明确入乡人才职责,要求定期报告工作进展并对其考核评价。三是建立线上工作平台,为入乡人才提供专业数据库和规划政策查询等保障。四是在专业职称评审和培养使用等方面,对入乡人才给予倾斜。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重庆市各部门各区县选派了余名人才入乡,在乡村规划编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驻地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等组建了17支“设计下乡”志愿者队伍入乡服务;培训了农村建筑工匠1.3万余人。
典型做法之24: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
年,郫都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4%,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
(一)必要性。郫都区乡村人才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人才入乡难、经营发展难、身份认定难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入乡创业兴业的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一是围绕乡村旅游、卫生教育、文化艺术等急需紧缺类人才,精准发布人才需求清单。二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人才发展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三是探索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制定新村民引入程序,明确新村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等权利,制定申请、初审、表决、公示、颁证等新村民引进程序。四是鼓励入乡人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吸引人才约人,招募新村民17名,带动名专业人才进村到户。如,某村引入人才创办韭黄合作社,产值超过0万元;某村引进花卉种苗项目,产值超过万元;某村引入艺术家,对村居农舍进行艺术化改造,实现农村产业更新升级、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典型做法之25: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
年,湄潭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成立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董事长和总经理由村民担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允许外来人才以现金方式入股合作社,每股0元、最多不超过10股。二是建立“四股四分”运作模式,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股份划分为资金股、资源股、成员股、集体股,外来人才与本村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分红。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金花村吸纳外来人才和本地村民自有资金入股80余万元,入股土地余亩、房屋70余栋,外来人才每户每季度分红达0余元,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可分红”,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