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管企业社保方面的负责人,我来帮你回答下这个问题:
首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参保的是同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只不过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全部自费,缴费比例是缴费基数的20%,其中12%流入统筹账户、8%流入个人账户。而缴费基数一般是当地职工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比如设立的缴费档是60%、%、%、%、%。
那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社保养老保险,按照60%最低档缴纳划算还是按照%档次缴纳划算呢?我以我们这里的社平工资为例,做一个简要分析:
我省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社平工资是元/年,即元/月,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的缴费上限基数即为元*%=元、%即为元、缴费下限基数即为元*60%=元。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社平工资是逐年上涨的,因为经济在发展,所以每年缴费上下限也会随着社平工资的上涨而上涨,并非是固定的。按照近些年社平工资7%左右的上涨速度,每年养老保险的缴费金额也会按照7%的速度上涨。为了方便说明,我们这里忽略社平工资上涨这一因素。
1.假设按照60%缴纳,那么15年缴费总额是元*20%*12个月*15年=13.万元,其中.6元流入统筹账户、.4元流入个人账户;
2.假设按照%缴纳,那么15年缴费总额是元*20%*12个月*15年=22.万元,其中13.万元流入统筹账户、元流入个人账户;
下面再来看一下退休后两者养老金待遇上的差别:
无论何种缴费基数,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是一样的,均由两部分构成,即:
1.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男性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个月)。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假设退休时社平工资元不变,忽略个人账户储存额利息):
%缴费基数的参保人首月能领到的养老金是:基础养老金=元(1+1)÷2×15年*1%=元、个人账户养老金=元/=元,合计元;
60%缴费基数的参保人首月能领到的养老金是:基础养老金=元(1+0.6)÷2×15年*1%=元、个人账户养老金=.4元元/=元,合计元;
由此可见,%缴纳的参保人首月能领到养老金比%缴纳的参保人多元。
如果不考虑每年养老金上调的因素,两者回本时间分别是:
%基数参缴的:缴费22.万元/(元/月*12个月)=11.8年回本;
60%基数参缴的:13.万元/(元/月*12个月)=11.8年回本9.88年回本。
从投资回报周期来看,按照最低缴费档次缴纳的参保人能更快的回本。
看似按照最低档缴费更划算,实际上不得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国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7连涨,近两年的涨幅分别是5%和4.5%,在连年上涨的前提下,高低养老金待遇的差距会拉大,实际上按照%缴费更划算。比如,开始两人养老金的差距是元,经过5%的上涨后,第二年差距拉大到元了,第三年、第四年继续上涨的话,差距还会拉大。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还是%缴纳更为划算。
第二,如果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话,建议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这样能获得更为可观的回报;反之,如果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选择低缴费档更为合适。
综上来说,灵活就业人员在参缴养老保险时,在选择缴费档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无非有二:一是个人经济承担能力,有经济基础和长期稳定收入来源的就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毕竟“多缴多得”,反之就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二是根据个人的寿命预期选择缴费档次,寿命预期较长就选择较高缴费档次,退休时养老金水平也高,回报更多,反之就选择较低缴费档次。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