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双非想要逆袭有多难

又到了毕业生考虑出路的季节。根据教育部统计,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万人,比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1]。

今年的春招和考研都接近尾声,毕业生们站在人生的米字路口,作出充满希望的选择。然而对有些非/的双非高校本科生来说,他们的本科背景却成为了身上的负担。

即使已经读了名校的硕士或者是博士学位,学历依然是他们心里的痛。现在公司招聘也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本科院校,就算读了清华北大的博士,他们还是会输给自己的出身。

明明已经用考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凭什么本科学校不够好就要受人歧视呢?

双非逆袭有多难

都说高考是一考定终身,去名校上学和去双非本科,完全不是同一种大学生活。不过,机会不止有高考这一次,对自己高考成绩不满的本科生们,都盼着在研究生阶段圆名校梦。

如果你是一个双非学校本科生,你的读研之路可能从尝试保研开始。国内 的、院校大多有保研夏令营,然而很多夏令营公告报名资格一栏里的“重点院校”、“全国知名高校”,就明摆着告诉你“没戏”[2]。

年6月29日,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一位已经获得了保研资格的同学。作为一所高校,浙江大学的报送研究名额比双非学校的多得多/视觉中国

夏令营不用想了,保研名额在你的学校也是稀缺资源。根据教育部规定,设立研究院的高等学校的保研名额大概是应届生的15%,这样的学校全国也只有56所。而在双非院校,你需要击败98%的对手,才能拿到这百里挑二的宝贵保研名额[3]。

既然保研是名校的自留地,那还是选择考研吧。据统计,今年报考的万人中,约70%来自双非院校,报考动因也是想要“提升学历背景,增加就业优势”。

年08月12日,山东省体育馆内,坐满了四千多名考研生,集体上考研辅导课,午休时间众多考研生席地而卧休息。双非院校很难保研,选择考研需要付出的很大的努力/视觉中国

笔试还算比较公平,复试环节想要一视同仁就难了。就算是监考老师们没有偏袒,光是拼简历,那些有着更多竞赛、社会活动还有科研的机会的名校学生,也比你光鲜很多。

双非学生考研不仅难,更是一场冒险。

/高校的考生们一旦失败,还有调剂这张安全网。而对你来说,考研是背水一战。这几年接受调剂的院校口味越来越高,山西大学年接受调剂的专业中,还只有3.7%对考生本科院校层次有要求,到了年,这个比例居然涨到了31.19%[4]。同样不是,何苦相互为难。

国内不容易,那试试留学怎么样?抱歉,你还是逃脱不掉被查学历的命运。由于申请国外院校没有统一的专业考试,外国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时,更看学校背景。

当地时间年7月14日,英国伯明翰,伯明翰大学的余名毕业生参加了毕业庆典。作为老牌名校,伯明翰大学的商学院,基本只接受国内排名前高校出身的本科生/视觉中国

就拿英国来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明确要求,中国名校毕业生申请平均成绩需要达到85分,而其他学校的学生要有90分。伯明翰大学的商学院也声明,只接受国内排名前高校出身的本科生[5]。也许你准备好了材料,登录国外学校网站才发现人家不打算招你。

怎么样,你体会到双非学生的难处了吗?

找工作被“学历查三代”

双非学校的学生,想考名校真的难,但是他们以后的路同样坎坷。

如果你出身双非本科,就算你笑对八十一难,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也还要默默忍受本校出身的“纯血统”学生鄙视。好不容易熬到博士毕业,应该解脱了吧?可是找教职的时候,出身这道门槛还是迈不过去。

高校招聘很讲出身。一项调查发现,在/高校的招聘中,大概有95% 学历设置了门槛[6]。比如,如果你想去想去院校,那不仅要在读过博士,本科一般还不能低于。“学历查三代”这个说法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年10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这是由华科校友创办或担任主要领导的近50家知名企业返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双非学校则很难得到来自杰出校友的福利/视觉中国

走出校园,竞争更加残酷。早在年就有一条新闻:一位清华博士在七个月中多次求职,但因为自己的二本出身总是过不了简历筛选[7]。三年之后又三年,双非学生的书都读了十年了。可就算清华博士毕业,还是没法“洗白”自己的本科学历。

不读令人头秃的博士,找工作遇到的 学历歧视也令人头大。一项针对家央企的调查发现,有75.22%的公司存在根据 学历区别对待求职者的现象[6]。即使明面上没有规定,本硕清一色名校的学生还是更有竞争力。

就算找到了工作,工资也未必让你满意。一项针对武汉高校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与 学历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本科来自高校的研究生的起薪约高出11.8%。并且起薪差异约62.51%来自对 学历的歧视[8]。

年11月16日,南京大学校长为毕业生授予博士学位,颁发博士证书。然而,即使拿到了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本科是双非的毕业生,依然会受到区别对待/视觉中国

这还不算完,当你冒着猝死的风险辛苦工作几年,想在工作城市扎根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还要给名校的本科生让路。去年八月,上海市公布了新的落户评分办法,规定本科来自清华北大就可以直接落户,这项政策以后还会推广到其他名校,而出身双非本科的你只能慢慢熬积分[9]。

年12月30日,上海,即将拿到上海户口的周师傅,非常激动,热泪盈眶。上海一户难求,如果拥有清华北大的本科学历就能直接落户,其他名校本科也能加分,双非生就没有这些待遇/视觉中国

为了弥补在起跑线的不足,双非生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名校研究生,他们才发现名校出身的学生早就在终点等他们了。

筛选 学历,是歧视吗

早在年4月,教育部就下发文件,禁止高校招聘活动中出现 学历“”、“”的条件限制。看来招聘查三代,已经是很普遍的问题。

招聘单位这么看重出身,难道出身真的能代表能力?未必。

年11月22日,广州,珠三角城市群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大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招聘单位往往会更倾向在名校举办双选会,这加剧了双非本科生找工作的困难/视觉中国

就拿看重出身高校来说,对国内16所名校的研究发现,在国内高校毕业的教师,本科的出身不影响科研成绩[10]。看来查三代选出来的也不一定是人才,那为什么招聘单位都这么执着,非得针对双非背景的学生呢?

其实雇主的执着也有它们的道理。经济学中,这叫做“统计性歧视”。就是说,招聘的时候,雇主首先会看你身上学历、学校、年龄、性别这样的标签。这不是它们有什么偏见、专门针对谁,只是一个省时省力的办法。

年3月7日,在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求职者在人群中高举个人简历等待应聘。在众多的简历中,为了高效的选出人才,雇主会按照学历进行筛人/视觉中国

企业或者高校鉴别求职者信息也是有成本的。审核材料就要耗掉很多人力物力,更何况求职者到底什么水平,雇主很难在短时间内摸透。这种情况下,学历就是推断能力的一个简单的指标。按照学历和学校背景筛人,相当于让高校先替公司作一次鉴定,节省了很多工作量[11]。

这种“歧视”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耶鲁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发现,即使求职者已经研究生毕业,在美国雇主还会考察求职者本科时候的成绩。这不止是学历查三代,还是成绩查三代[12]。

另外,现在的学历确实通货膨胀了。尤其在年高校扩招后,中国高校入学和就读人数飞涨,研究生也是越来越多。只看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就比年多了18.4%[13]。

年12月29日,杭州市某高校图书馆自习室,几乎全部被大四的“学霸”们占据。研究生越来越多,学历也贬值了/视觉中国

企业收到的简历个个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名校博士生都一抓一大把,学历也就贬值了。一位招聘人员说得很到位“收到的简历都用麻袋装,不定个门槛怎么行”[7]?

双非本科背景的学霸肯定觉得很委屈,一次高考就能决定终生,那以后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当然不是。就算本科出身是不利因素,但读个名校硕士还是比在本校深造好一点。对36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就读于/高校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和自己专业匹配的工作。而本科毕业于什么学校,起码在这方面没有影响[14]。

学历歧视让双非生经历了不少考验,但努力可以弥补学历。毕竟马云也毕业于双非院校,可现在还有谁会嘲笑他的学历呢。

[1]新民晚报.().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有想象中那么难吗?

[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年 大学生夏令营招生简章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 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4]中国教育在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5]UniversityofBirminghamandChina

[6]汪栋,董月娟.().博士生就业市场“ 学历歧视”问题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

[7]光明日报.().清华博士求职七月未果用人单位本科非不要

[8]武玮.().研究生 学历与起薪差异.教育与经济,(3),89-96.

[9]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10]王军辉,傅十和,洪永淼.().科研人才招聘需要“查三代”吗?——基于16所经济学院教师教育背景和科研绩效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1(03),1-25.

[11]Spence,M.().Jobmarketsignaling.Inuncertaintyineconomic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90(4),-.

[12]Brod,A.().EducationandWage-BasedStatisticalDiscrimination.

[13]中国教育在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14]张东海.().人力资本抑或身份符号:研究生就业匹配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