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发布
6月2日,全市人力社保系统贯彻稳经济大盘优营商环境工作措施电视电话会上消息,重庆多措并举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目前,已综合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各方面政策,形成了“降、缓、返、补、扶”政策包, 批已梳理相关政策78项。
会议现场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免申即享”
将从就业扩大到人社全领域
“保住和稳住市场主体,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说,前不久,人社部发布《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明确在原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7个其他特困行业,并将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从30%提升至50%。
黎勇表示,重庆将加快兑现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困难行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现行助企纾困政策,积极做好社会保险费缓缴、普惠性稳岗返还和对稳岗扩岗企业下调贷款利率等后续一揽子贯彻政策措施的经办落地,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各项政策。
同时,重庆将借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成功经验,将“免申即享”实施范围从就业领域扩大到人社全领域。
筹集99.1万个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聚焦“一生一困”等重点群体的“急难愁盼”的就业问题方面,重庆将创新用好“智慧人社”服务平台、“一库四联盟”数据平台、劳务经纪人等,提供 主动服务,稳住就业“基本盘”。
对高校毕业生,将筹集政策性岗位34.1万个、市场化岗位65万个来促进就业,落实好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
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码上求职·云端就业”等专项行动,提供免费创业工位,开展职业指导、新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训、导师问诊等服务。
特别是对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制定帮扶方案,确保%就业。
对市外返乡农民工,将积极储备就业岗位,按需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对脱贫人口,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拓展劳务输出、以工代赈等“五个渠道”,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对退捕渔民、失业人员等其他重点群体,将健全再就业帮扶、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定期监测扫描就业状态,按需提供“”服务(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
“我们将把城市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提供 服务。”黎勇表示,将为重点对象每人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及时兑现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千方百计促进其就业创业。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帮助困难群体找到“饭碗”、端稳“饭碗”。
年
实现全市人社便民服务圈全覆盖
人社领域的公共服务,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推进供需匹配数字化、技能培训 化和公共服务便利化。
在推进供需匹配数字化方面,通过“公共+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摸清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同时,通过数据比对的方式,对照政策形成企业和个人“应享未享”清单,做到“应享尽享”“应服尽服”。
在推进技能培训 化方面,要加大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按需培训,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围绕重点产业、33条产业链 培训25万人次以上,打造“渝家人”“渝能人”和“巴渝马兰花”培训品牌,重点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人口和企业待岗、转岗职工通过培训提技能、就好业。
在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化方面,依托“智慧人社”建设,全面梳理“全渝通办”事项清单,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窗综办”和受审分离经办新模式,推广全程代办、全程网办、就地批办等服务方式,让企业“少跑腿”。全力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人社便民服务圈”,年实现所有区县人社便民服务圈全覆盖。
新闻多一点》》》
优化营商环境各区有这些经验做法
会上,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綦江区人力社保局以及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聚焦法治、人才、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各自人力社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
●九龙坡区人力社保局大力推广“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已建成23个“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配备就业创业服务专员名,开展服务20万人次;着力打造“零工驿站”,开设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季节性零工用工专线,累计提供零工岗位个。
●南岸区人力社保局聚焦人才要素供给和招才引智工作,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启动广阳湾人力资本产业园建设,打造“人力资本+百行千业”生态圈,预计到年,产业园就业和人力资源年均流动将超20万人次以上。
●巴南区人力社保局自主建设“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用工供需”专项,上线企业岗位信息条,个人求职信息条,联动“巴南人社”“巴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