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地保安,光明未来

这两天,24岁的保安女孩蒋雯(化名)爆火了。她的 份工作为建筑设计师,因"难以忍受长时间加班"选择辞职,选择了"解决住宿且薪资不低于设计师"的保安工作。

冲击常识

这条新闻能够爆火,主要还是因为内容给力,突破了公众的认知常识。

什么是常识?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生俱来、无须特别学习而得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或是众人接受、无须解释或论证的意见观念。另一意思是指普通社会上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应有的知识,也即“平常知识”。

在这则新闻的语境中,应该是指约定俗成的社会意识观念。白白净净女娃娃与防火防盗保安工种的反差;体体面面大学生与脏臭累纯卖体力的反差。面对这种常识反差,舆论有以下几点:

一是点赞95后年轻人的精进务实。认为当前“慢就业”“灵活就业”“摩擦性失业”等新名词的出现,其实都是映射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面对竞争激烈,选择面变窄的现实,应解绑专业限制,发扬且行且精进的职场态度。

二是吐槽当下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脱节。认为当前人才尚未过剩,但学历,已经无法如此简单地和财富、或者说和“体面”划等号了。

三是敲起了建筑设计行业的丧钟。认为随着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实质性扭转,建筑设计的市场也在不断收缩,人才容量已经走向饱和状态,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如果一个行业的现状,让年轻人都望而生畏,只想逃跑,那么这个行业很难说有光明的未来。

折射焦虑

突破常识的新闻,仅仅是勾起了我们这些流量韭菜们的猎奇心理,吸引我们围观;但如何挑起韭菜们的评论欲望,将话题热度再翻一番?“卖焦虑好收款”这应该是内容运营们给出的标准答案。

焦虑是能够引发群体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引发焦虑的涉及“获得感剥夺”“孤独”“死亡恐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的不安全感”等。“女大学生应聘保安”议题所涉及的社会焦虑:

一是其中所折射出的“学历无用论”冲击着普罗大众固守的价值体系。毕竟到目前为止“求学”仍然是寒门子弟跳跃阶层的主流通道,但现在“知识变现的获得感被剥夺了”。我刚拿到了吃席的号码牌,你却告诉我,猪肉抢没了,甚至还补不了猪了,搁谁谁会受得了。

二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大众对未来发展的不安全感。疫情以来,多个行业暴雷,失业潮、就业难等问题已经成为民生话题的底色。“博士后出站后去社区做社工”“北大原子核物理女博士成功应聘街道城管”等岗位内卷、学历错配性新闻,不断放大了社会面焦虑情绪。

我们的未来

舆论热点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当时当下的集体心理趋势。社会焦虑不纯是自媒体营销贩卖的结果,每个爆火的热点其实都在具象凝聚每个独立个体对于自身、对于社会、对于未来所存在的忐忑。那就以新华字典的经典例句来总结下这个热点: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多精彩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059.html